本報記者 梁傲男
自2017年開啟中餐“出海”征程,上海楊國福企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楊國福”)至今已在全球20多個國家開出近7000家門店,其中海外門店近200家。作為中國餐飲品牌“出海”的代表,其目標人群不僅包括海外華人,更著力吸引本地消費者。
中餐“出海”并非簡單的“復制粘貼”,從飲食認知到消費習慣,從供應鏈管理到文化輸出,每一步都面臨著意想不到的挑戰與突破。近日,楊國福海外業務負責人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餐出海的挑戰,不是改良口味,而是重構一套能被本地文化解碼的商業邏輯。”
受訪者/供圖
楊國福初入海外市場時,遇到最直接的沖突來自飲食文化的認知差異。對許多歐美消費者而言,麻辣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品類——有人將其類比為“minihotpot”(小火鍋),有人則認為是“暖沙拉”(熱食輕食)。這種模糊的認知既降低了嘗試門檻,也要求品牌重新構建消費場景。
對此,楊國福的解決方案是推出“BuiltYourOwnBowl(隨心配)”模式,將麻辣燙的選餐過程轉化為類似“沙拉吧”的自助體驗,讓習慣用叉子進食的歐美消費者更易接受。這種從既有認知中延續并創新的策略,成為打開本地市場的關鍵突破口。
本土化調整是楊國福“出海”的核心策略之一。公司海外擴張采用“加盟+直營”戰略:先通過加盟店與本土優秀合作伙伴測試當地市場接受度,再逐步優化模式。為篩選出合適的合作伙伴,品牌制定了一套嚴格的評分標準,涵蓋本地從業經驗、開店規劃、資產證明及品牌認同感等維度,確保合作伙伴既能理解中餐文化,又能精準把握當地需求。
同時,為解決各國不同的食品安全標準和運營規范,楊國福在歐洲、北美等地設立直營店作為“樣板間”,不僅測試新產品、優化流程,更通過直觀的門店運營提升品牌形象,增強品牌勢能。倫敦時間7月19日,楊國福麻辣燙首家歐洲旗艦店于倫敦中國城開業。三層空間首創“餐+bar”模式,融入本地化視覺設計,契合倫敦城市特色,開業當天引發排隊熱潮。
供應鏈的穩定性是海外擴張的另一大考驗。國際物流波動、本地合規成本高等問題曾一度困擾運營。為應對挑戰,楊國福在美國率先跑通前置倉模式,通過本地化儲備常用食材,縮短配送距離和時間,顯著降低了運輸延誤和食材損耗風險。2025年歐洲前置倉也將落地,進一步優化了供應鏈布局;在韓國,品牌與當地代理深度合作,憑借其對市場的熟悉精準把控訂購周期,提前制定庫存規劃和應急方案。這些舉措不僅保障了門店的穩定運營,更通過規模效應控制成本,為盈利模型的可持續性奠定了基礎。
文化輸出則是楊國福在海外市場的“軟實力”建設。中餐不僅是飲食,更是中國文化的載體。在歐洲門店,其通過舉辦漆扇制作、書法體驗等中國傳統文化活動,將東方藝術的審美融入消費場景;門店設計中融入草本墻、鳳凰墻等元素,讓消費者從踏入店門的那一刻,便能感受到濃厚的東方特色。
在海外市場實現穩定盈利的關鍵,在于品牌力、供應鏈與在地化運營的深度協同。以德國杜塞爾多夫門店為例,其單日營業額曾達14000歐元,創下海外門店新高,這正是三者協同發力的結果:品牌力吸引消費者產生情感共鳴,供應鏈保障食材新鮮與口味穩定,在地化運營則讓門店貼合當地生活節奏。
目前,這種以三者為核心的盈利模型已展現出較強的可持續性,隨著品牌知名度提升、供應鏈體系完善及運營經驗積累,楊國福海外市場的利潤率正逐步優化。
“中餐文化輸出的終極形態,不是讓某個品類征服世界,而是讓‘美味平衡哲學’成為全球餐飲的共同語法。當倫敦大學生用楊國福番茄湯底煮意大利面,紐約健身黨把雞胸肉燙進草本骨湯時,麻辣燙的文化共生才真正沸騰。這碗湯的終極勝利,不僅在于開出多少門店,而在它如何成為異國餐桌的味覺母語。經得起考驗且能擁抱不同土壤的中餐形態,終將成為中餐‘出海’生命力的證明。”上述負責人對記者如此表示。
通過楊國福的“出海”實踐來看,當品牌力、供應鏈與本土化運營形成合力,中餐才能在海外市場中扎根生長,書寫屬于中國飲食文化的全球故事。
(編輯 郭之宸)
20:42 | 中金普洛斯REIT底層資產二季度運營... |
19:08 | 7月21日上市公司重要公告集錦:晨... |
18:36 | 中國聯通攜手合作伙伴共建數字消費... |
18:36 | 打造強服務品牌平臺 海南華鐵發布... |
18:35 | 2025中國聯通合作伙伴大會·聯通云... |
18:14 | 用“魔法”打敗“魔法” 度小滿AI... |
18:13 | ?京東“快遞員+全職外賣騎手”親... |
17:53 | 楊國福談中餐“出海” 品牌力、供... |
17:50 | 6月份普惠金融—景氣指數穩中有升 ... |
17:50 | 山高環能定增獲大股東全額認購 餐... |
16:22 | 甘肅省靜寧縣2025年蘋果“保險+期... |
15:54 | 大運河畔造AI新浪潮 2025新青年創...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