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左永剛
12月13日,第三屆智能金融國際論壇暨2018“領航中國”年度盛典在北京召開,1000位嘉賓云集,500家金融機構齊聚,60位重磅大咖登場,同商“改革、進化、突圍”之道,一起探討金融改革新征程。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發表了《從三大紅利到新經濟驅動》的主題演講。
滕泰指出,過去40年改革紅利的第一大紅利是改革紅利,包括制度紅利、市場化紅利,從制度和社會分工方面變革,提供了經濟高速增長的條件;第二大紅利是要素紅利,包括人口、土地及高儲蓄紅利;第三是來自于技術驅動力方面的技術紅利,包括三次工業革命技術的發展。改革開放40年來自于三大紅利的共同驅動。
滕泰認為,改革開放的經驗共同點是“放”,更多地發揮市場的作用,促進競爭,減少各種管制、行政干預以及壟斷,激發地方的積極性,民企的活力,并進一步擴大與先進發達國家的交往。“沿著這條改革開放的方向走下去,中國的改革紅利還很大。”
而要素紅利,滕泰認為,這取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展的速度。人口方面,不只需要調整人口政策,還要考慮教育政策、戶籍制度;從土地來看,他認為,土地價格還有沒有優勢,要看供給結構存在多少提高的空間;在儲蓄方面,他指出,作為全世界錢最多的國家,儲蓄最多的國家,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在于儲蓄從銀行到小微企業這個過程。
技術紅利方面,他表示,中國在40年完成了過去其他國家300年的技術革命,包括電氣、化學、汽車、電子、通訊等,需要找到今后經濟增長的技術驅動力。
“未來要說中國的經濟增長有沒有潛力,核心還是取決于中國能不能搞真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滕泰認為,真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了經濟增長的本質,是“刀刃向內改革自己”,而不是“供給管理,那是政府干預企業”,“觸動生產關系、生產力的才是改革”。這包括三個方面:增長條件方面,深化制度改革;增長要素方面,解除供給抑制,降低供給成本,改善供給結構,提高供給效率;增長驅動力方面,創新引領新經濟,讓新供給創造新的需求。
他指出,未來中國經濟還能不能重復過去40年高增長的故事,在于“能不能深化制度改革,繼續優化經濟增長條件;能不能深化要素結構改革,提升經濟增長的內生驅動力;能不能轉成創新驅動,從后發優勢到創新優勢”。
由此,他分析了未來新經濟的方向:
第一,制造業的軟性化。“制造業轉型必須轉變過去以消耗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的模式,要更多的通過先進的研發、先進的設計和品牌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二,知識與咨詢產業。不消耗自然資源,而是人們的創造性思維。
第三,信息傳媒產業。2020年5G正式商用,預計當年可帶來4800億直接產出,十年間復合增長率可以達到29%。2020年整個行業達到6萬億產值,年均增長超10%。
第四,文化娛樂產業。滕泰認為,以網絡視頻為例,截至2018年6月,網絡視頻、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六億。
第五,新金融。他認為“舊金融不能支持新經濟”是“融資難”的原因,“金融沒有實體和虛擬之分,金融不是虛擬的,金融創造信用,也創造財富的增長”。
最后,高端服務業,帶來新的規律,效率提高越快,價值反而越低。
滕泰認為,相對于傳統產業的有效投入,新經濟軟產業里大部分的投入可能都是無效的,“要寫多少首歌才能出一首名曲,要畫多少畫才能出一幅梵高的畫,要寫多少程序才能出現一個微軟或者《王者榮耀》這樣的程序”。所以,“新經濟的價值實現路徑是彎曲的,先有公眾價值,后有盈利”,“如果你的企業能為幾十萬人提供免費的服務,你的價值就值幾個億。如果能為幾千萬人提供免費的服務,你就是騰訊微信、你就是Facebook”。
滕泰稱,企業家、投資者要研究新的價值規律,執行新的企業戰略,生產性思維轉向創造性思維,打造公眾價值,從滿足基本物質需要到滿足我們的美好生活需要。
21:54 | 長江養老助力雄安企業年金自動加入... |
21:53 | 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9... |
21:47 | 國都證券董事會完成改組 浙商證券... |
21:39 | 中觸媒: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 |
21:39 | 三峽新材: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39 | 三棵樹: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 |
21:39 | 廊坊發展: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39 | 晶方科技: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39 | 中衡設計: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39 | 美湖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39 | 博濟醫藥: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39 | 大千生態:2025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