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嵐 見習記者 許偉
6月17日,平安銀行聯合易方達、匯添富、中歐、銀華、廣發、平安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在上海舉辦發布會,宣布打造“銀基開放平臺”。
據了解,該平臺已在平安口袋銀行App“公募基金”頻道上線,由平安銀行與合作的基金公司協同運營。通過建立開放式共同運營平臺,實現銀基合作共贏、規模和客戶齊增長,為客戶帶來“銀行+基金”聯合的專業服務與貼心陪伴。
平安銀行行長特別助理蔡新發在致辭中表示,在財富管理凈值化轉型的藍海浪潮中,以公募基金為領頭羊的成熟凈值型產品,將在居民財富管理、資產配置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銀基開放平臺”是這一服務理念的積極實踐,能夠實現資管新形勢下的多方共贏,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
商業銀行和公募基金的聯系可謂緊密。近期中基協公示了2021年1季度銷售機構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排名,代銷機構前5名中3家為商業銀行。中基協數據顯示,2015年-2019年,各渠道的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占比中,商業銀行排在代銷渠道的首位,占比大致穩定在25%左右。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面向私人客戶方面,商業銀行擁有龐大的網絡以及良好的信譽背書,這些都是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在合規方面,銀行能更快適應日趨完善的監管環境。
另一方面,坐擁支付場景的螞蟻金服、坐擁SNS場景的騰訊理財通、背靠雪球社區的蛋卷基金、資深平臺天天基金等巨頭亦在努力搶食代銷份額。中基協數據顯示,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的占比增長迅猛,從2015年的2.14%攀升至2019年的11.09%。而同期商業銀行的占比則是從2015年的25.22%微降至23.59%。
況玉清認為,面臨互聯網平臺的沖擊,銀行已經在加大線上渠道的布局,對銀行自有APP的推廣力度也在明顯加大,作為成熟度很高的行業,銀行目前確實需要結合自身優勢打造創新玩法,這是此類銀基合作平臺誕生的行業背景。
平安銀行方面表示,銀基開放平臺并不是傳統“渠道化”經營模式,而是通過科技賦能打通銀行、基金公司客戶運營平臺。基金公司入駐銀基開放平臺,可直接接觸持倉客戶和潛在客戶,在平臺借助大數據分析、客戶標簽化能力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生命周期陪伴服務,從“產品級”服務升級到“客戶級”陪伴式服務。銀行則從平臺層面提供資產配置服務,雙方專業化融合,聚焦于自己最擅長的事,合作更為密切高效,最終為客戶提供有溫度的財富管理,實現客戶、銀行、基金公司三方共贏。
去年年底,因為賺錢效應,公募基金相關話題頻登熱搜。近期,隨著股市震蕩,基金賺錢效應有所減弱。作為合作方,公募基金方面認為銀基平臺有哪些吸引力?在溝通會上,中歐基金總經理劉建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基平臺作為一個很好的嘗試,可以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它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觸達客戶的效能,讓客戶能夠接觸到更好更多的優質信息。第二,它可以借助于傳統銀行線下銷售,加深與客戶的信任關系,提高客戶黏性,更好進行客戶管理。
雖然合作日益深化,但是最終的基金產品是同質化的。平安銀行怎么突出差異化?銀基平臺日后又會怎么去實現差異化?對此,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總監兼私財事業部總裁李明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以前的模式類似“基金貨架”,客戶“想買哪支買哪支”。平安后來推出了“平安優選基金”,在精選優質基金基礎上,主動為客戶提供財富配置建議的服務,為客戶實現更高的收益率。因此,達到了70%以上的復購率。
平安銀行私行財富事業部財富產品與銷售運營中心產品總監黃震國補充稱,銀基平臺的一個特色是開放,平安會開放客戶數據,其中既包括平安客戶的大數據平臺,也包括客戶的標簽平臺,以期基金公司更好與平安客戶互動交流,實現大量的長尾客群轉變為基民。
況玉清認為,在銀基平臺這類有益嘗試的基礎上,未來雙方想把合作推得更深一些,在合規的前提下,結合公募投研和銀行渠道的優勢,突出面向銀行現有客戶群體進行產品定制化。
(編輯 崔漫 白寶玉)
11:57 | 永輝超市“學習胖東來”自主調改店... |
11:56 | 周黑鴨正式發布煥新品牌 以“少年... |
11:46 | 智享未來 “智家通通”重構家庭智... |
11:46 | 叮咚買菜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9.1%... |
11:45 | 牧原股份:未來持續創新賦能養豬 ... |
11:31 | 全球首個5G-A露天礦落地伊敏百臺無... |
11:28 | 從“底層重構”到“文明融合” 光... |
11:26 | 江西數字經濟“加速跑” 5G-A、萬... |
11:20 | 思源電氣擬以3億元至5億元回購公司... |
11:17 |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焦捷:... |
11:14 | 智能電動豪華再升級 蔚來新ES6和新... |
11:05 | 第三方支付機構遭重罰 電銀信息“...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