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里VC市場投資總額遠超募資總額,加上募資困境的持續,“資本寒冬”的說法在圈子里愈演愈烈。近日,一直專注于硬科技領域的中科創星,其創始合伙人李浩表示,資本寒冬是回歸常態,以前那是資本狂熱。
“資本寒冬對于研發期有剛性需求、且培育周期較長的硬科技投資是個不小的挑戰,硬科技投資需要更有耐心的資本。比如中科創星設置的第一期基金投資周期就是11年。”李浩指出。
事實上,隨著人口紅利、流量紅利等的消褪,整個創投市場甚至社會發展又到了新一輪的技術開荒期,在科技創新驅動變革下,資本除了應該保持對科技的敏感度,更要遵從硬科技從基礎科技到產業應用的成長路徑。反觀資本狂熱時期,企業過高的估值同樣會帶來資本過高的期望,不僅影響企業下一輪融資,還可能被資本反噬。李浩表示,當下的硬科技創業項目,估值的合理回歸將迎來更多理念一致的耐心資本,有助于二者產生更強能量。
縱觀中科創星投資的200多個硬科技項目,不難發現硬科技創業需要團隊具備極高的專業技能。通常是業內優秀的科研工作者或資深專家,在此前經過長期學習研發試驗等開拓出來新的技術,能夠在應用并滲透到行業中時帶來某項或全面的明顯提升。
一直致力于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李浩認為,中科創星投資的大部分創業團隊都是科學家,從實際運營反應,并沒有什么所謂的科學家不會做企業。可能科研工作者在角色轉換的一開始會存在經驗不足的問題,但他們有很強的學習能力。
“在我看來,什么是企業家精神,不是能說會道、交際能力強,甚至不是情商高。而是內心的堅持和篤定,專業的堅守和拼搏。創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可能今天順利、明天不順利、后天好轉,大后天又幾乎難以生存。在企業瞬息萬變的成長發展中,你會發現耐得住寂寞、忍得了誘惑有多重要。科研工作者在此前長期的學習中,和此后對技術的熱忱堅持,使得他們在克服內心的荒蕪上高于常人數倍。”李浩說。
而對于硬科技的投資機構,李浩認為同樣也要靜下心、沉住氣、踏實干。他表示,投資的本質是價值投資,投資要做的是價值鏈的投資。而價值鏈最根本的前提是“長期持有”和“活動集合體”。目前中科創星一期基金的浮盈已經超過5倍。其中,奇芯光電為基金帶來100倍以上的賬面回報,卓鐳激光、九天微星等項目,也為基金帶來數十倍的賬面回報。歷史數據證明,科技壁壘是對抗周期性“資本寒冬”的最強利器。
過去幾年,因為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遠低于金融業、互聯網等,其投資規模始終處于較低的狀態。去年開始,“實體回歸”、“脫虛向實”又成了BAT及各機構新一輪的策略。在科技驅動下,“實業”不僅在經濟疲軟時期展示了其良好的刺激造血能力,且在突破發達國家技術和市場壁壘、拉動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等重任上獨樹一幟。
李浩表示,“不管是我們從五年前開始做硬科技投資孵化,還是近一兩年來,硬科技被幾乎所有的主流機構關注。因為中國到了科技發展到了核心技術不得不自主可控的階段,中國面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升級,面臨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大國競爭等等。這是祖國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投資一定是順應國家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助力瓶頸突破的歷史進程,所以當時的我們做了,現在更多人也開始了新的布局。”
同時李浩認為,硬科技創投一定不能只算短期的經濟賬,它是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綜合追求,也有自己獨特的財務回報增長曲線——雖然研發投入期成長較慢,但在突破一個關鍵的技術壁壘后,迎來的將是一個全新增長拐點之上的跳躍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