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耿文
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及其他經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成為推動“三農”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農業保險通過分散和轉移農業生產中的風險,為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經濟補償,從而起到經濟“穩定器”作用。如何精準對接新型經營主體農業保險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已成為當前亟待破解的關鍵課題。
構筑風險“防火墻”
近年來,臺風、暴雨、冰雹等自然災害頻發,為農業生產帶來影響。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的背后,農業保險作為一道重要的風險“防火墻”,其作用日益凸顯。
“農業保險就像堅固防線,能在災害發生時,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經濟補償,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恢復生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峭對《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在河北高陽縣艷茹家庭農場,負責人齊艷茹正籌劃下一季糧食作物耕種。“我們投保農作物種植保險,主要涵蓋生態玉米等常見作物。如果遭遇嚴重自然災害,農業保險能彌補部分損失,讓我們有能力繼續經營下去。”她告訴記者。
在河北武安市,聚焦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保險需求,當地政府積極實施農業特色保險保費補貼試點,撬動社會多方力量參與農業特色產業風險保障工作。同時,當地還鼓勵市、縣兩級財政給予保費補貼支持,切實降低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投保主體的保費負擔。
圍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綜合金融需求,各地還積極探索和嘗試“農業保險+”創新模式,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可集聚保險、信貸、擔保等金融資源“黏合劑”作用,通過政銀保擔協同、產業鏈金融賦能等方式,推動農業保險服務從單一風險保障向全鏈條、綜合性保障轉變。
如,浙江的地方補貼性新型農業主體綜合保險、山東的蘋果全產業鏈保險保障等創新實踐,不僅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更通過保險增信打通金融活水灌溉鄉村產業通道。
值得關注的是,云南省財政廳等四部門聯合制定的《推進農業保險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明確,鼓勵農業保險機構對接省融信服平臺,推送相關融資需求,運用農業保險數據評級、保單質押、貸款保證保險等方式增信,支持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信用貸款。
可以看出,針對新興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保險政策日益完善,為產業振興提供越發全面的風險保障,有力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
提升服務意識
農業保險在全國各地實踐過程中,受各地財政支持力度、保險服務水平及經營主體負責人認知程度等多種因素影響,參加農業保險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性仍存在提升空間,這也成為當前制約該類主體風險保障水平提升的“攔路虎”。
“在農業保險探索過程中,我們發現兩個關鍵性問題:一是保障供給與多元需求匹配有待提升。當前農業保險主要以傳統成本保障為主,尤其是縣域特色產業發展復雜的情況下,難以滿足新型經營主體多元需求。二是跨部門協同和數據賦能在基層實踐中存在瓶頸,如涉農、氣象、文旅、應急等數據非常分散,共享機制不暢,保險產品在精準設計和風險有效管理方面有待提升。”河北大名縣副縣長付前瑞說。
“希望保險公司能開發更多針對特色農產品和養殖品種的保險產品,整合現有保險產品,最終實現自愿購買,綜合考慮市場價格、價格波動、病蟲害等多種因素,建立快速理賠激勵原則,推動農業保險政策不斷完善。”齊艷茹說。
在長年從事農機服務的河南新蔡縣綠色家園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斌看來,針對農機服務領域風險隱蔽性強、保障空白多的難題,建議開發農機操作事故、設備損毀等專屬險種,緩解農戶購機顧慮。
保險機構需要進一步提高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服務意識。多位受訪人士表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購買力差異的問題,應根據保險經營主體購買力和需求實施分層保障,旨在從“保得起”走向“保得好”,最終達到“保得優”。
“隨著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縣域層面對高質量保險服務的需求日益迫切,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動參保。”付前瑞說。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