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余連斌
“以前這里全是黑乎乎的煤礦渣,風一吹,滿臉灰。你看現在,漫山遍野都是桃樹。而且,我們種的‘雨柱桃’脆甜濃香,遠近聞名。”站在云南師宗縣雄壁鎮雨柱村的桃林里,種植戶邢彩花向《農村金融時報》記者感嘆眼前的變化。
近日,《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走進師宗縣,探尋師宗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以下簡稱“師宗縣聯社”)如何用金融之力讓昔日的“煤礦瘡痍之地”變身為如今的“花果山”。
在高山深谷間,雨柱村曾因煤炭過度開采飽受生態惡化之苦。自2016年起,師宗縣政府以“礦山修復+經濟林產業”為核心,科學規劃桃樹種植帶,推動3700余畝礦山荒地重煥生機。然而,桃樹種植周期長,且農戶缺乏抵押物,融資難題成了產業規?;l展的“攔路虎”。
“了解到桃樹種植戶的融資困境后,我們迅速行動,以‘生態優先、產業賦能’為指引,深入調研后打出金融服務‘組合拳’。”師宗縣聯社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師宗縣聯社推出的專屬金融產品,依托種植規模、樹齡周期建立動態授信模型,單戶最高額度可達50萬元,還設置了3年循環彈性還款,貼合桃樹生長周期。同時,該聯社深化“政銀擔”合作機制,聯合曲靖市投融資擔保公司,運用“曲擔增信貸”等產品,為桃樹種植戶提供免抵押、低費率的融資支持。此外,該聯社開辟綠色通道,建立限時辦結制,簡化審批流程,確保信貸資金快速到賬。
“以前想擴大規模愁資金,現在信用社主動上門,在手機上操作就能提款。今年在農信社30萬元貸款的支持下,我又承包了20畝地。”邢彩花興奮地向記者展示手機上的貸款操作界面,言語間充滿對未來收獲的期待。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師宗縣聯社累計向20戶桃樹種植戶精準投放貸款314萬元,助力種植面積擴大至2700畝。如今的雨柱村,森林覆蓋率顯著提升,桃樹種植品種多達30余個,年總產值突破3600萬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10余萬元。
“從‘煤塵漫天’到‘桃香四溢’,這不僅是生態環境的改善,更是產業振興的生動實踐。”師宗縣聯社相關負責人向記者感慨道,師宗縣聯社秉承“貸動小產業、服務大民生”的普惠金融理念,未來將繼續通過產品創新、資源整合與品牌賦能,為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金融動能。
(通訊員周星邑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 汪世軍 喬川川)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