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耿文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我國極端天氣事件有所增加,農業首當其沖受到影響。
農業保險作為農業生產的穩定器,在分散農業風險、保障農民收益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農業保險投保率和保障水平取得顯著提升。氣象服務與農業保險協同創新發展,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也是保障農業穩定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
據黑龍江省氣象局消息,4月24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氣象局聯合中原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呼蘭區支公司召開“智聯氣象護航農保”專題研討會,共商建立“氣象+保險”協同服務體系,積極應對極端天氣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持續性威脅,推動農業保障體系智慧化轉型。
同樣在4月24日,內蒙古氣象局發布消息稱,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自治區分公司達成共識,共同強化氣象監測數據和技術在風險減量、精準投保理賠、保險產品創新中的應用,共推內蒙古“氣象+保險”高質量發展。
可以看出,氣象部門與保險機構近年合作不斷加強,共同應對農業生產面臨的氣象災害挑戰。
當下,如何才能更好促進氣象服務與農業保險深度融合,進一步落實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強化氣象為農服務,加強災害風險監測預警預報”“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等部署要求,為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近年來,我國氣象現代化水平不斷進步,氣象預報核心技術向自主可控邁進,構建全球智能預報業務體系,實現提前一天預報逐小時天氣,提前3天至7天預報區域性暴雨高溫寒潮過程,提前15天預測全國性重大天氣過程。在氣候預測方面,可提供未來60天內及月、季、年分災組、分區域、多時效重大氣象災害事件監測識別、風險評估預估、風險區劃產品。”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張迪告訴記者,這些技術突破為氣象服務農業保險打下堅實基礎。
在氣象災害相對頻發高發的廣東,由于沿海受臺風影響較大,政府更注重深化“氣象+保險”合作,聚焦防災減災救災,充分發揮保險業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以“氣象+保險”服務激發高質量發展新效能,更好服務廣東高質量發展大局。
“我們正持續推進保險氣象服務。聯合政府、保險等部門,形成‘氣象+金融’服務模式,即險前、險中、險后全鏈條保險服務模式。”廣東省氣象指數保險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唐力生介紹,希望通過“保險+氣象+氣候”模式分散保險風險,提高農民收入。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金融氣象指數平臺去年3月份啟動,現已形成覆蓋氣象敏感行業的金融氣象指數體系。
“平臺構建一套科學客觀的氣象指數,表征經濟實體在特定氣象條件下的風險敞口,為我國金融機構管控自身風險、氣象敏感行業趨利避害提供度量氣象風險的標尺。”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業務科技處處長高峰介紹,“我們計劃結合農業保險、風險減量、巨災保險等金融場景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務,目前已研發完成金融保險證明和風險減量兩個功能模塊。”
“中國氣象局已在加快推進中國金融氣象服務體系建設,一體推進科技、業務、服務保障,不斷增強金融氣象發展能級,我們希望進一步深化金融領域與氣象領域跨界合作與協同創新,更好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張迪說,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推動氣象服務與農業保險深度融合,為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