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美麗
近日,以“科技+綠色+數字:地方金融轉型新路徑”為主題的第十四屆中國新型金融機構合作交流會議在上海閉幕,來自全國各地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行業協會及金融科技公司等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的背景下,地方金融機構如何抓住機遇,實現高質量發展。
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江西農商聯合銀行大力實施科技興行戰略,積極擁抱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前沿技術,加快構建“互聯網+金融+三農”服務體系,同時針對性推出“惠農易貸”“創業e貸”等多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信貸產品,滿足不同客群的差異化信貸需求,2024年末數字化貸款產品余額達130.58億元。
重慶三峽銀行的“活體智慧貸”通過生物識別技術將肉牛、生豬轉化為數字資產,2024年末相關貸款余額突破7000萬元,展現科技對農業生產要素的重構能力。
廣西平南桂銀村鎮銀行則通過持續深化金融科技對信貸產品創新的運用,推出“桂銀樂稅貸”“經營流水貸”“快手貸”等全線上金融產品,并通過持續迭代升級,使產品廣泛適用城鎮農村居民消費貸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群體,滿足平南縣域的生產、經營類客群金融信貸需求。截至5月末,該行線上貸款產品貸款余額達1983萬元,支持196戶需求主體進行用款。
大模型技術正深刻重塑金融行業格局,推動行業從數字化、智能化邁向智慧化階段。廣西農商聯合銀行探索構建“大模型+小模型”的混合智能架構,形成“感知—決策—驗證”場景閉環,并加大特色產品研發力度,推動金融服務向精準性、穩健性與合規性發展。
廣西農商聯合銀行提名副行長武永勝表示,廣西農商聯合銀行深入貫徹落實科技賦能為第一驅動的發展戰略,加強對人工智能應用的前瞻性分析,不斷深入強化大模型、智能外呼系統、貸前評分卡模型、光學字符識別(OCR)平臺項目的應用,賦能各業務條線。
針對金融科技驅動下小微企業線上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江蘇江陰農商銀行將供應鏈金融作為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抓手,通過“生態構建、科技賦能、精準服務”三位一體模式,探索出一條具有縣域特色的供應鏈金融發展路徑,截至5月末,供應鏈金融在貸余額達5.75億元,初步形成“數據驅動、產品多元、模式創新”的發展格局。
山西運城農商銀行則持續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創新,優化“全流程在線、全數據驅動、全風險可控”的服務體系,在小微金融創新上開展數字化轉型探索,為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慢問題提供數字金融解決方案,其推出的“碼上銀行”系統能精準觸達客戶,讓小微貸款管理更加穩健、高效。
作為服務鄉村振興的基層金融機構,廣西南寧市武鳴區農信聯社積極探索“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的實踐路徑。該聯社打造“政府引導+金融供血+企業創新”的循環生態。在政策賦能方面,聯動稅務部門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在風險共擔層面,創新設立風險補償金和農擔保貸,聯合保險公司推出“沃柑價格指數保險”,覆蓋全區80%種植面積。據悉,這種“基金+信貸+保險”的立體支持,使武鳴區農信聯社的科技貸款余額三年增長3.2倍,惠及企業超200家。
隨著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監管機構對金融創新提出了要求。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認為,數字金融智能化創新最重要的基石是可信任,需有效管控人工智能的陷阱,注重算法與場景的匹配性與適用性,同時金融機構在開發或應用金融模型時應注意高可靠性、可解釋性、合法性和經濟性。
中國保險學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龔明華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銀行業保險業的客戶服務、智能營銷、風險管理等方面發揮替代和賦能雙重作用,但也面臨規劃滯后、語料缺陷、模型缺陷等諸多挑戰,未來在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需從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統一開發垂直領域大模型、構建基礎語料庫和數據庫、建立監管框架等方面推進。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