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曹沛原
在隴東黃土高原褶皺深處,一座座百米高的白色風車扎根于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的廢棄礦山上,將呼嘯的山風轉化為清潔的綠電,點亮千家萬戶的燈火,激活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這個由農發行甘肅省分行信貸支持的分散式風電項目,正書寫著“綠能惠民”的生動實踐。
從“風過無痕”到“點風成金”
平涼市崆峒區是國家脫貧縣和甘肅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2021年前,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萬元。這里雖坐擁9.96米/秒優質風力資源,卻因資金短缺、土地分散等難題,長期陷入“抱著金飯碗討飯”的困境。傳統燃煤發電帶來的生態壓力與薄弱的村集體經濟相互交織,讓2個鄉、7個行政村4000余名群眾在脫貧與返貧邊緣徘徊。
在此背景下,農發行甘肅省分行積極為當地政府和企業融資融智,崆峒區分散式風電項目規劃出爐。省市縣三級行聯動建立“綠色通道”,從項目審批到首筆貸款落地僅用30天,創下全省碳減排支持工具首單紀錄。隨著6臺3.6兆瓦和1臺3.4兆瓦風機在崔家咀、端立村等地拔地而起,荒山赤地開始涌動“綠色”生機。
激活鄉村“造血”功能
據農發行甘肅省分行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項目建設中,“村企合作”模式讓農民成為了參與者和受益者。崆峒區峽門鄉頡嶺村村民馬占山算了一筆賬:土地租賃年收入8000元,公益性崗位月工資2800元,加上年底村集體分紅,全家年收入翻了兩番。像他這樣的受益者,在5個項目村已達2345人,其中44.98%為脫貧監測戶。
金融活水澆灌帶來多重效益,年發電2.5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煤7.6萬噸;7295畝植被修復讓廢棄礦山重披綠裝。更深遠的是,9500萬元年營收中,超300萬元反哺村集體,帶動物流、運維等上下游產業,為鄉村培育可持續“綠能經濟”。
共繪綠色發展新圖景
項目的成功,源自多方協同創新實踐。農發行甘肅省分行秉持服務實體經濟宗旨,加強對風電項目信貸支持,優化金融產品與服務,保障項目資金;地方政府創新“風電+生態修復”機制,將22處歷史遺留礦坑改造為發電基地;企業推行“運維本地化”,培養127名技術工人。這種“生態賬本”與“經濟賬本”統籌核算,使項目度電成本低于火電,實現了環境治理與產業振興雙贏。
在崆峒區麻武鄉,曾經砂石裸露的礦場,如今已是綠草如茵的風電公園。53歲的護林員陳志剛感慨道:“以前年輕人往外跑,現在家門口就能掙‘風光錢’。”
隨著三期工程覆蓋小馬村等最后盲點,清潔能源正以“分布式”形態融入鄉村肌理。如今,隨風旋轉的葉輪已成為崆峒區新地標,輸送源源不斷的清潔電力,更為西部鄉村振興奏響了時代強音。
(通訊員王茂盛對本文亦有貢獻)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