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
制造業已經逐步地自美國轉出來近半個多世紀了,其產業主要集中到服務業去了。相關數據也證實了這點。
韓和元
當地時間12月6日,知名半導體企業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舉行首批機臺設備到廠(Firsttool-in)典禮。美國總統拜登在高級政要與業界巨頭陪同下,于臺積電廠址發表談話,與會者包括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等。
在典禮上拜登表示,臺積電在美的投資計劃,將開創制造業的新時代。拜登甚至認為,臺積電的此舉意味著,“美國制造業回來了”。但實際情況,可能并非拜登所預想的那么樂觀。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臺積電正在為美國亞利桑那州芯片廠于2023年12月投產做好準備。但臺積電表示,遇到了成本高昂、人才短缺以及意想不到的施工障礙等問題。
報道稱,臺積電在11月給美國商務部致函說,這座位于鳳凰城北部的芯片廠面臨一系列建設成本和不確定性。相比之下,在臺灣地區建造同等級的先進邏輯芯片廠,資本密集度比美國要低得多。臺積電指出,在美國建立生產線的真正障礙是建造和運營的比較成本。
其實這樣的事件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最近,美國媒體不僅關注臺積電投資事宜,也頻頻關注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的工廠的消息,他們試圖弄清當年被特朗普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這個項目到底怎么樣了。
在美國“鐵銹地帶”選民眼中,富士康在威斯康星的投資一度是美國制造業回流的標桿工程。這個占地超過1.2平方公里的廠房,將是北美第一個10.5代LCD液晶面板生產線,給當地帶來13000個就業崗位。然而,近五年來有關這個工廠的信息,卻幾乎都是停建和更改:當年富士康就取消了生產10.5代的面板計劃,決定改建六代面板廠。不久這個更改的計劃也擱淺了。隨后的幾年里,先后有消息說它將生產呼吸機、谷歌服務器、咖啡機器人、電動車以及“AI8K+5G的生態系統”,但這些項目最終都無一落地。綜合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等媒體近幾年的跟蹤報道可看出,如今該地塊實質上成為了一個不定期完成少量生產的存儲倉庫。
其實這一切都是可預的。正如拜登在典禮上發表的演講所提到的,“30多年前,美國占有30%以上的全球芯片產量。然后發生了一些事情。美國制造業——我們經濟的支柱——開始被掏空。公司將生產轉移到海外。”
那么這30多年里,美國到底發生了一些什么事情,讓美國的制造業開始轉移呢?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美國產業結構的自我調整。自1970年代開始,美國開始興起了輕資產模式,這一模式的結果是,美國的產業結構變成了啞鈴型結構——兩頭(研發和銷售)重、中間(制造)輕。譬如蘋果、耐克們,除了研發和銷售中心留在美國本土,重資產部分幾乎全外包給了中國和越南。
需要說明的是,美國制造業的這種轉移,最早受益的是日本,后是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再是東南亞,然后是中國內地。
也就是說,制造業已經逐步地自美國轉出來近半個多世紀了,其產業主要集中到服務業去了。相關數據也證實了這點,早于1947年時美國服務業比重約60%,到2019年時該數值已上升至81%了。長期處于這樣一種產業結構下的美國,首先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缺乏一個足夠龐大、足以讓美國恢復為制造業大國的勞動力市場。而更為棘手的是,要想重新打造這樣一個市場,還真是短期內難以完成的任務,因為這還與教育及培訓有關。與此相關的還有,美國在制造業領域還缺少一條與之相匹配的完整的產業鏈條。而這又進一步惡化了制造業的勞動力市場——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是美國恢復制造業的根本,但要建構這樣一條產業鏈,需要多大的勞動力市場與之配合呢?
此外,目前有利于其金融業發展的泡沫經濟政策,也對制造業有著明顯的排擠效應,在長期寬松的貨幣政策及天量流動性的驅動下,美國的金融市場異常活躍。資產價格的暴漲,為投機者帶來了億萬財富。這對企業家的價值觀難免產生巨大影響:如果金融收益大大超出主業收益的話,試問誰還會認真地去對待生產等正常的經營活動呢?如此一來,就自然出現了企業過度金融化,即非金融企業增加金融資產投資,而減少生產性投資的現象,即脫實向虛。
這也就決定了,美國要想恢復成制造業大國,就得將其所有的政策、法律乃至思想,都動員回到1970年前的水平。拜登能否做到這一點,我是深表懷疑的,就如當年我對特朗普的政策深表懷疑一樣。
(作者系廣州經濟學者)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12:31 | 傳化集團與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
12:12 | 協鑫能科虛擬電廠調節能力突破550M... |
12:11 | 海特高新召開業績說明會:加強研發... |
11:01 | 工銀瑞信基金董事長趙桂才:提高權... |
11:00 | 嵐圖汽車正式登陸中東 |
10:59 | 第二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 |
10:49 | 中金廈門安居REIT擴募獲受理 |
09:58 | 賀普藥業:公司在研新藥的二期臨床... |
09:56 | 直擊同力股份年度股東大會:加速海... |
09:56 | 國芯科技聚焦核心方向 推動AI與量... |
09:55 | 行業景氣度提升驅動高速光模塊需求... |
09:55 | 老牌券商資管總經理人選落定,成飛...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