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敏
在國家重視創新藥、推進仿制藥獲得一致性評價之時,生物醫藥企業的研發費用投入引起了市場的關注。
截至4月19日,A股生物醫藥行業總計有15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7年研發費用數據。其中51家企業研發費用超億元,其中恒瑞醫藥、復星醫藥去年研發費用超十億元。此外,14家企業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超10%。
“研發費用的投入與企業的研發項目、管線藥物等存在關聯。”一位行業人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比仿制藥,創新藥的研發投入會很高。
恒瑞醫藥研發費用居榜首
2017年10月1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提出36項重要改革措施,明確提倡新藥創新、促進仿制藥發展。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確定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并鼓勵創新藥進口;此外,國務院辦公廳此前發布了《關于改革完善仿制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見》,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藥品受到多地監管部門“優待”等,將大大刺激企業研發創新。
數據顯示,行業多家大型藥企加大了對研發費用的投入。
恒瑞醫藥位居A股上市公司研發費用投入榜首。2017年,恒瑞醫藥投入研發費用17.59億元,同比增長48.53%。恒瑞醫藥介紹,圍繞公司藥物開發“創新+仿制藥+國際注冊”功能板塊建設,加強研發隊伍建設,提升公司藥物開發實力。此外,還積極推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等。2017年,公司投入研發費用較多的品種分別是馬來酸吡咯替尼及片、PD-1、脯氨酸恒格列凈及片等。
復星醫藥去年投入的研發費用也較高。數據顯示,復星醫藥去年研發投入共計人民幣15.3億元,較2016年增加人民幣42317.39萬元,增長38.26%,其中,研發費用人民幣10.23億元,較2016年增加人民幣31178.88萬元,增長43.62%。復星醫藥稱,本集團持續加大對單克隆抗體生物創新藥及生物類似藥、小分子創新藥的研發投入,推進一致性評價,持續完善“仿創結合”的藥品研發體系,推進創新體系建設,提高研發能力,努力提升核心競爭力。
此外,海正藥業、上海醫藥的研發費用投入也較高。上海醫藥稱,去年,公司研發費用化投入合計79035萬元,同比增長20.79%,占工業銷售收入5.27%。其中,21.14%投向創新藥研發,22.59%投向仿制藥研發,35.43%投向現有產品的二次開發,20.84%投向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公司創新藥研發主要聚焦抗腫瘤、全身性免疫及心血管領域。
14家企業研發費用占比超10%
“公司研發投入持續穩步增長,可以使得企業不斷保持新品立項和上市銷售,有助于企業的業績穩步增長和良性發展,也是公司競爭力的體現。”上述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在生物醫藥行業,企業的研發費用不僅看投入的金額,還要看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
同花順數據顯示,在發布研發費用的生物醫藥企業中,總計有14家企業的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高于10%。
其中貝達藥業、廣生堂、普利制藥所投入的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較高。
作為研發創新的受益者,貝達藥業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投入研發費用3.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高達37.09%。2016年,該值僅為15.6%。貝達藥業介紹,公司研發投入總額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同比發生顯著變化的原因是:報告期內公司新藥研發工作加緊開展,新項目的立項推進,以及多個新藥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研發投入增加較多。
廣生堂介紹,2015年至2017年,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2626.06萬元、6819.31萬元、7533.25萬元,分別占營業收入的8.5%、21.8%、25.44%。
與上述企業形成對比的是,69家企業的研發費用占營收的比重不足4%,17家企業的研發費用占營收的比重不足1%。
59家企業研發費用資本化
東方高圣財務總監兼董秘楊秀仁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企業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享受15%稅收優惠政策的前提是研發費用要達到一定比例要求。此外,在一定程度上,研發費用還可以起到平滑業績的作用(如果不當應用,有可能成為企業調節利潤的工具)。投資者除了關注研發費用外,還需要注意公司對研發費用采取的會計處理方式,特別是資本化的研發費用。
據了解,研發費用分為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費用得按照不同的階段劃分。一般情況下,以上階段處于臨床Ⅲ期之前的屬于研究階段,臨床Ⅲ期及之后屬于開發階段。按會計準則規定,研發費用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費用化,作為管理費用計入當期損益,二是資本化,作為無形資產計入資產。
“如果企業將研發費用一次性計入費用,會體現財務穩健性,同時如果金額相對比較大,會影響企業當年凈利潤。而研發費用資本化是實際上是將已發生的研發費用分多個會計年度列入當年費用中。”楊秀仁表示。
據同花順數據,去年有59家藥企將研發費用進行資本化處理。其中16家企業資本化的研發費用占研發費用的比重超過40%。南京醫藥、華北制藥、億帆生物、我武生物等多家企業的比例高于60%。
數據還顯示,去年,有56家企業的研發費用直接計入費用,未進行資本化處理,包括恒瑞醫藥、華東醫藥等。
11:54 | 以利他共贏實現和合共生 珠海萬達... |
11:28 | 受益“雙題材”概念!603332,12天... |
23:35 | 債市“科技板”發力顯效總規模逾28... |
23:35 | 監管“零容忍”不容“看門人”再裝... |
23:35 | 制造業“綠”發展 經濟社會轉型步... |
23:35 | 政策暖風頻吹 機器人產業迎強勁動... |
23:35 | 上證科創板計算機主題指數明日發布... |
23:35 | 本周央行公開市場9460億元逆回購到... |
23:35 | 莫被各種花式“股神”迷了眼 |
23:35 | 以吸收合并開創資源整合新局面 新... |
23:35 | 月內超130家上市公司獲外資機構調... |
23:35 | “端午經濟”升溫 “健康”小粽子...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