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喬宇
疫情之下,百年老字號如何堅守創新,煥發新的活力?
日前,同仁堂對資本市場交出了一份頗為亮眼的三季報答卷。10月30日晚間,同仁堂披露第三季度財務報告。報告期內,同仁堂實現收入30.5億元,同比增長8.83%;實現歸母凈利潤2.3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3.83%。
“考慮到公司長期的品種品牌價值,給予公司2020年35倍估值。”光大證券此前在研報中表示,長期來看同仁堂品種與品牌力仍較強,對應下游話語權穩中有升,預計帶動公司全年收入與凈利潤增速提升。
線上線下齊頭并進
貢獻同仁堂健康選項
今年上半年,同仁堂經歷了多個歷史性事件。
今年9月,同仁堂亮相“服貿會”。這是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在線下舉辦的第一場重大國際經貿活動,服貿會首次設立公共衛生防疫專題展區,以“世界防疫合作”、“中國抗疫故事”、“中醫藥服務”為主題,不僅聚集了國際全產業鏈的科技成果,還突出了中醫藥在防疫抗疫中的作用,同仁堂積極展示了“防控抗養”相關產品,現場非遺項目安宮牛黃丸手工搓丸技藝受到極大關注。
“服貿會”落下帷幕,北京科博會揭幕而來。此屆科博會以“引領高精尖產業發展,推動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主題,并開設防疫科技專題展區,同仁堂攜防疫抗疫相關產品及科研成果參展,進一步增加了同仁堂的品牌曝光率。
提升品牌形象的同時,同仁堂也在營銷模式上積極創新。在此前披露的半年報中,同仁堂方面表示,根據疫情對于消費習慣的改變,同仁堂也在加碼布局線上市場。公告顯示,同仁堂營銷團隊對已有線上銷售加強維護,對線上運作品規分類定策,有重點地劃分平臺資源,實現線上銷售收入和品牌曝光率的穩步提升。
疫情影響下,上半年同仁堂的境外收入占比從2019年同期的8.22%下降到6.28%。對于業務覆蓋20個國家及地區,擁有諸多線下門店,疫情期間又積極大力捐贈防疫產品的同仁堂來說,這意味著同仁堂已經在國際市場上經受住了疫情的沖擊,并在常態化防疫后迅速反彈。
展望未來,同仁堂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同仁堂品牌走向世界,推動中醫藥文化惠澤世界,努力成為全球中式健康解決方案的貢獻者。
守正創新多舉并行
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同仁堂的這句古訓廣為人知,時至今日,工匠精神的傳承仍然是同仁堂企業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銘記恩師教誨、不忘仁心仁德……光大中藥事業、弘揚濟世養生。”14名徒弟現場齊聲宣誓、表明心志。這一幕發生在同仁堂股份大興分廠第三期師徒班拜師大會上,這是同仁堂“四帶四促”內容之一師傅帶徒弟,傳承文化技藝和診療技藝,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為同仁堂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原材經過炮制才能成為藥材,中藥炮制是成藥的第一道關,在師帶徒的基礎上,同仁堂舉辦脫產中藥炮制短訓班,加大對藥材鑒別與炮制人才培養力度,把好藥品質量關。據同仁堂相關負責人介紹,短訓班最大亮點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通過嚴格的選拔遴選出14名一線技術學員,再入課堂,深入草間地頭,進入炮制一線。
2019年,同仁堂確定了高質量發展戰略,將質量作為生命線。為了這個目標,同仁堂從源頭上精選道地藥材,在工匠精神的傳承下嚴格執行每一道工序。
值得一提的是,在現代化、智能化的今天,同仁堂著力推動生產工藝提升、設備技改,有效推進成果轉化。逐丸檢重機是同仁堂完全獨立自主研發用于中藥丸劑重量檢測的生產輔助設備,可以有效解決現階段中藥丸劑在生產過程中無法對藥丸逐一稱重等問題,真正做到對藥丸逐一檢重,逢異必踢,杜絕了中藥丸劑重差問題。
對研發的注重成為同仁堂在科技創新領域有所成就的另一原因。三季報數據顯示,三季度同仁堂研發費用同比擴大20.37%。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同仁堂完成新產品研發265個,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正在進入產業化實施階段,如已面市的“巴戟天寡糖膠囊”,填補了我國中藥在治療抑郁癥領域的空白,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對于同仁堂而言,第三季度的業績改善或許僅是個開始。經歷了數百年歲月的洗禮,務實創新,實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同仁堂還將帶來怎樣的驚喜仍需拭目以待。
(編輯 張偉)
23:51 | 交通銀行河南省分行:以金融創新活... |
23:51 | 愛爾眼科:持續推進“1+8+N”戰略 |
23:51 | 天府文旅持續關注產業鏈優質資源 |
23:51 | 金博股份:不懼市場波動 經營要有... |
23:51 | 通威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光伏... |
23:51 | 公牛集團傳統業務根基穩 新能源賽... |
23:51 | 松原安全再獲知名汽車制造商項目定... |
23:51 | “中式養生水”成飲料市場新風尚 ... |
23:51 | 重慶上市公司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 |
23:51 | AI浪潮推動 數據中心互聯應用愈發... |
23:51 | 康平科技擬1.98億元收購搜鹿電子 ... |
23:50 | 年內475家私募基金管理人“離場”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