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銀十車市不振,老百姓為啥不買車了?
來源:國是直通車
背后原因簡單也復雜。
傳統暢銷時段“金九銀十”,并沒有為中國汽車市場帶來大豐收,反而是個難熬的深秋。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9月份,中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35.6萬輛和239.4萬輛,同比分別下降11.7%和11.6%,延續了7月份以來的低迷走勢。
此外,1-9月,汽車產銷均完成2049.1萬輛,產銷量同比分別增長0.9%和1.5%,但比前8個月增速分別回落1.9和2個百分點。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日前在介紹今年前三季度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時稱:“我們希望它(汽車產銷)增長很快,但事實比較‘骨感’,增產幅度并不高,尤其是近三個月連續出現了同比負增長的情況。”
國是直通車侯雨彤制圖。
面對低迷的市場態勢,市場上出現了“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進入寒冬期”的論調。辛國斌對此表示,未來中國汽車產業的增長空間依然比較廣闊。業內專家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采訪時均表示,“寒冬期”的說法站不住腳,近期市場低迷只是一種短期狀態,不會發展為長期態勢,未來中國汽車市場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車市降速,正常嗎?
“出現這種(負增長)情況是正常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辛國斌說。
至于汽車市場開始降速的原因,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國是直通車記者采訪時指出,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持續快遞增長帶來的高基數,為今年的繼續增長帶來很大壓力;車輛購置稅減半政策于今年開始退出市場,居民購買力相對變弱;同時,中西部地區樓市走強,許多消費者將財產投入到樓市,購車消費暫時走低也導致了車市降速。
此外,崔東樹補充稱,由于資本市場動蕩導致的居民財富縮水,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等不利因素,也會間接影響車市表現。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901.5萬輛和2887.9萬輛,連續九年蟬聯全球第一。辛國斌表示,中國的汽車產銷基數已經很大了,在這樣的背景下,“高速增長恐怕難以持續”。
車輛購置稅減半政策曾一度振興車市,而且效果顯著,最為明顯的兩次是2009年和2015年。2009年汽車市場經歷一輪政策刺激后,一路高歌猛進,銷量增幅從2008年的6.7%躍居46.2%。2015年10月,國家再次啟動購置稅減半政策,次年汽車市場銷量增幅重回兩位數。
然而,一旦優惠政策取消,市場降幅也相當明顯。2011年該政策取消后,之后連續兩年車市銷量增幅驟降至2.5%、4.3%。今年年初,購置稅政策恢復到原來的10%,汽車市場也陷入困境。
因此,崔東樹認為,今年汽車銷量下滑是市場正常現象,購置稅減半政策確實拉動了市場增速,但也提前透支了部分市場需求,導致今年汽車市場增速放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宋紫峰告訴國是直通車記者,中國經濟短期下行的壓力,以及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都影響了中國汽車市場的表現,但從長期看,“中國車市依然是非常好的市場”。
宋紫峰對于未來車市的信心主要基于他對經濟大環境以及汽車市場自身變化的判斷。宋紫峰表示,中國經濟總體上保持了穩中向好的基本態勢,國家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降低了企業負擔,為消費奠定良好基礎;另外,汽車產業自身也呈現出一些新亮點,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汽車產業結構不斷改善,這些都是推動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有利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車市低迷的狀態下,新能源汽車依然保持了較高增速。數據顯示,8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9萬輛和10.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9%和49.5%。在崔東樹看來,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為拉動未來車市增速提供了核心動力。
低增長將成為“新常態”
盡管從長期看,中國汽車市場仍被廣泛看好,但從未來增長態勢來看,恐怕并不能重回往日增長飛馳的局面。
辛國斌日前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從目前形勢看,產銷高速增長的時期已經過去,低增長或將成為未來發展常態。
宋紫峰也表示,未來保持低速增長的可能性更大,“目前看不到非常有力的因素推動市場爆發式增長”。
崔東樹則表示,未來汽車市場的波動性較大。由于外部環境更加復雜,不確定性增加,導致消費者的購買力和購買節點都發生變化,整個汽車市場仍處于不確定的狀態中,但仍有繼續增長的潛力。
多數汽車業內人士認為,車市低迷或將延續至明年和后年。市場上有觀點認為,若無政策刺激,車市將繼續低迷。
近日也有報道稱,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已向財政部和商務部提交文件,提議將10%的車輛購置稅減半,以提振低迷的汽車銷量。
但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隨即否認了上述消息,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對外辟謠稱“沒有此建議”,且據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透露,此次流通協會向政府部門提出的建議并未涉及購置稅,主要與調整二手車稅收政策、發揮汽車金融拉動消費引擎作用、研究開發中國農村汽車市場等相關。
師建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政策頻繁變動不利于汽車市場健康發展。目前中國汽車產業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無需再將高速增長作為發展目標,更重要的是擺脫外力幫助,提升品質,實現高質量發展。
宋紫峰對此持相同看法。他告訴記者,結構調整和升級將是未來汽車產業更加重要的方面,并非簡單的量的擴張。
崔東樹也提醒稱,不能指望政策來“熨平”風險,車企自身也要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一味企盼政策支持的企業遲早會出問題”。
23:35 | 債市“科技板”發力顯效總規模逾28... |
23:35 | 監管“零容忍”不容“看門人”再裝... |
23:35 | 制造業“綠”發展 經濟社會轉型步... |
23:35 | 政策暖風頻吹 機器人產業迎強勁動... |
23:35 | 上證科創板計算機主題指數明日發布... |
23:35 | 本周央行公開市場9460億元逆回購到... |
23:35 | 莫被各種花式“股神”迷了眼 |
23:35 | 以吸收合并開創資源整合新局面 新... |
23:35 | 月內超130家上市公司獲外資機構調... |
23:35 | “端午經濟”升溫 “健康”小粽子... |
23:35 | 公募降費進行時:超千只基金年管理... |
23:35 | 券商熱議新消費 資本同向掘新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