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赤字率從去年的3%下調到2.6%,赤字規模為2.38萬億元,與去年持平。
3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會上表示,今年主動調降赤字率,是有信心的表現,也是為應對如果國際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一些新的風險點出現而備足工具。
李克強還表示,對實現今年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未來發展的預期充滿信心,未來還會努力按這個方向持續調低赤字率。
積極財政政策取向不變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要聚力增效。今年赤字率按2.6%安排,比去年預算低0.4個百分點;財政赤字2.38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1.55萬億元,地方財政赤字8300億元。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積極財政政策導向不變,且赤字率一路走高,2014、2015、2016年赤字率分別是2.1%、2.6%、3%,2017年赤字率維持3%。
此前,外界一種較普遍的觀點認為,2018年我國經濟仍有下行壓力,隨著地方債監管趨嚴,積極財政政策應該繼續,赤字率可能仍將維持3%的水平。
2018年赤字率下調0.4個百分點的安排,有點超出外界預期。3月20日,李克強在記者會上解釋,因為2017年我國經濟穩中向好,財政超收超出了預期,“光中央財政就超收了2500多億元,我們沒有用,放到今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閱2018年預算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收約2507億元、支出結余668億元,全部轉入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2017年末,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余額約4666億元。2018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安排中,將從中央原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2130億元。
這樣下來,我國財政支出規模未有減少。“調低赤字率并不意味著要改變積極財政政策的取向,因為我們今年的財政支出超過去年財政支出,增加的量是不小的。”李克強表示。
齊魯資管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也表示,在測算2017年赤字率時,當時預估GDP規模約79.3萬億,而2017年名義GDP規模達到82.7萬億元,由于分母(GDP)擴大,使得2017年實際赤字率從3%下降到2.88%。基于同樣的道理,假如預設2018年名義GDP增速為10.7%,由于分母變大,相應的赤字率也會出現下調。
從財政支出規模來看,今年財政支出強度不小。3月7日,時任財政部部長肖捷在兩會記者會上表示,今年財政支出的規模仍然在繼續擴大。今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規模將達到約21萬億元,同口徑增長7.6%,這個增幅高于今年預算收入的增幅。另外,還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3500億元,比去年增加了5500億元。同時,今年預算安排的中央基建投資也比去年增加了300億元。
為未來預留政策空間
李克強表示,今年主動調降赤字率,是有信心的表現,也是為應對如果國際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一些新的風險點出現而備足工具。
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表示,今年的財政、貨幣政策呈現偏緊的狀態,強烈折射出防風險的政策意圖。地方債是風險來源之一,地方債務特別是一些隱形地方債務的背后是來自銀行的各種理財、集資、基金,因此更需要妥善的處理。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財政收入增長比以往要好的條件下,適當降低赤字率,不會影響積極財政政策取向,又能為未來預留政策空間。我國未來面臨的風險比較多,像老齡化,現在已經有部分省份出現養老金收不抵支的問題,部分可能需要財政加以填補。還有當前債務問題,雖然政府債務風險整體可控,但未來可能出現的一些債務償付問題,可能也需要財政預留些空間。
除了主動調降赤字率預留財政空間外,我國銀行有較高的風險準備金,我國還在采取一系列措施積極防范金融風險。李克強表示,中國有能力防范也不會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因為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金融運行也是穩健的。
2017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9%(相較2016年的增速回升了0.2個百分點),普遍超出外界預期,財政收入形勢也好于預期。2018年經濟、財政形勢是否會繼續超預期呢?今年前兩個月來看,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5%,比去年同期有所加快——財政收入形勢開局良好。
“今年前兩個月財政收入又達到兩位數增長,我們對實現今年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未來發展的預期是充滿信心和看好的,未來我們還會努力按這個方向持續調低赤字率。”李克強表示。
11:01 | 宏創控股擬635億元收購宏拓實業 打... |
10:58 | “愛股票APP”等賬號,關閉! |
10:39 | 畢馬威中國長三角高端裝備新質領袖... |
10:39 | 東風汽車與華為戰略牽手 共建智能... |
09:37 | 第十二屆富國論壇順利舉辦 激辯資... |
09:05 | 中金所:豐富產品業務體系 推動中... |
09:05 | 全國首家金融業聯合人民調解組織在... |
09:04 | 飛龍股份:液冷服務器項目已批量供... |
23:32 | 直擊年度股東大會:穿越發展周期 ... |
23:32 | 端午文旅新圖鑒:民俗游點燃消費熱... |
23:32 | 多地市內免稅店接連落地 入境消費... |
23:32 | “小接口”大生態 國產手機巨頭聯...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