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去年5月24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股份管理暫行辦法》及相關配套規則,減持新規落地。一年來,上市公司主要股東二級市場減持規模明顯下降,同時,監管部門嚴懲違規減持,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嚴格防范各類繞道減持、變相減持等行為,織密減持制度網。
市場人士認為,在“制度約束、穿透監管、重罰威懾”的監管“組合拳”下,無序減持得到遏制,上市公司和大股東更加聚焦主業經營,有助于提振投資者信心,進一步強化長期價值投資導向,增強A股韌性,構建良性市場生態。
“減持新規有效遏制了短期套利行為,同時監管部門以‘零容忍’執法彰顯了維護市場公平性的決心。”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楊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后續監管部門需要繼續強化穿透式監管,優化減持信息披露,動態掛鉤減持限制等,通過消除信息不對稱、遏制違規減持等,維護市場公平性與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引導資本回歸長期價值創造,降低股價異常波動風險,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構建良性生態基礎。
主要股東減持規模下降近兩成
《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國九條”)提出,嚴格規范大股東尤其是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減持,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堅決防范各類繞道減持。減持新規明確,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在破發、破凈、分紅不達標等情形下不得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或者大宗交易減持股份;要求大股東的一致行動人與大股東共同遵守減持限制等。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5月23日,從是否破發、是否破凈以及分紅比例是否達標三個維度來看,A股上市公司中,有2703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減持受限,約占A股公司總數的一半。
在減持新規下,上市公司主要股東減持規模明顯下降。據統計,截至5月23日,一年來,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在二級市場減持2072.84億元,同比下降19.88%。
對此,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主要股東減持規模下降有三大原因。一是分類施策限制大股東套利,減少短期套利空間;二是穿透式監管封堵漏洞,通過實質重于形式的監管原則,全面限制協議轉讓、大宗交易等繞道減持行為,壓縮灰色操作空間;三是減持與分紅掛鉤的硬約束,對破發、破凈或連續三年分紅未達標的企業,嚴格限制大股東減持,倒逼其重視股東長期利益。
“減持新規還強化了市場對‘減持沖擊’的預期管理,部分股東為避免輿論壓力或監管關注,主動放緩減持節奏。”中央財經大學資本市場監管與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減持規模下降短期內緩解了市場流動性壓力,但也需關注長期效果,避免股東通過“繞道”等隱蔽方式規避監管。
在田利輝看來,規范減持行為,能夠推動上市公司聚焦基本面提升,促進價值投資理念形成,同時推動資本市場資金向實體經濟回流。
懲治違規減持從嚴從快不手軟
對于違規減持,監管部門重拳出擊。5月15日,證監會副主席陳華平在2025年“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上表示,從嚴從快懲治違規減持,特別是繞道減持、變相減持等擾亂資本市場秩序的行為。
根據證監會近日發布的《2024年中國證監會執法情況綜述》,去年證監會快查快辦14起違規減持案件。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截至5月23日,證監會和地方證監局對違規減持開出31張罰單(包含行政處罰和行政監管措施),涉及減持未履行信息披露、隱瞞一致行動人關系違規減持、超比例減持、禁止交易期內減持、違反限制性規定減持等。其中,有5家公司股東在收到監管部門罰單之前就主動購回相應股份并上繳價差。
“綜合來看,違規減持行為集中在三類。”楊超表示,一是信息披露違規,未履行持股變動及時披露義務;二是特殊時期違規交易,部分股東在上市公司被立案調查、風險警示等敏感期頂風減持;三是虛假陳述規避監管,通過偽造文件等欺詐手段實施違規減持。
今年以來,對于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關鍵少數”隱瞞持股信息并違規減持的行為,監管部門予以重罰。比如,成都新易盛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易盛”)實際控制人高某榮通過家族信托賬戶持有新易盛股票,且未如實報告實際持股情況,在2023年通過該家族信托賬戶以及本人證券賬戶轉讓公司1.42%股份,違反限制性規定轉讓比例0.42%,今年2月份,高某榮被證監會罰沒3149.86萬元;新疆天順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順股份”)實控人王某宇利用他人證券賬戶持有天順股份股票并違規減持獲利138.23萬元,今年3月份,王某宇被新疆證監局罰沒571.02萬元。
此外,今年4月份,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2名股東因涉嫌隱瞞一致行動關系、持股信息變動信披違法等收到遼寧證監局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遼寧證監局擬對2名股東及其背后實控人處罰1760萬元。
“繞道減持等違規減持行為破壞市場公平性,損害中小投資者權益,部分股東仍試圖規避監管,因此需進一步強化執法力度與穿透核查能力。”田利輝表示。
協議轉讓終止增多
減持新規落地后,A股協議轉讓出現一波小高峰,但近期協議轉讓終止數量大幅增長。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僅5月份以來截至5月23日,就有12家上市公司發布股東終止協議轉讓公司股權的公告,其中9家涉及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
在市場人士看來,一方面在于監管部門對于通過協議轉讓減持的監管加強。楊超表示,今年3月份,監管部門出臺以協議轉讓方式違規減持線索篩查指引(試行),強化對轉讓雙方關聯關系、資金來源、鎖定期執行等八個維度的穿透式核查,部分交易因無法滿足合規性確認要求被迫終止。另外,部分協議轉讓涉嫌“過橋減持”,即通過私募基金等第三方暫時承接股份后再行拋售,監管對受讓方鎖定期要求趨嚴,導致交易預期收益下降。
另一方面,則是受到市場環境和資金約束等因素影響。楊超表示,部分受讓方存在募資困難的問題,同時近期二級市場波動較大,存在轉讓方為避免低價減持選擇暫緩交易。此外,涉及控股股東、實控人的協議轉讓易引發控制權爭議,促使交易方主動終止以維持治理結構穩定。
田利輝認為,協議轉讓熱度下降,進一步壓縮了變相減持的隱蔽通道,符合監管政策導向。比如,部分公司協議轉讓受讓方承諾鎖定期延長至12個月,以符合監管要求并減少市場質疑。
市場人士認為,后續,監管部門需要繼續加強監管,防范繞道減持、變相減持等行為。李曉認為,后續監管部門需要進一步強化監測技術,利用大數據追蹤異常交易(如短期內股份集中變動、關聯賬戶聯動),加強對大宗交易、可轉債、ETF換購等渠道的穿透式監管等。
田利輝認為,后續監管需要打擊新型“隱性減持”,嚴查代持、收益互換、融券賣出等創新型繞道手段,彌補規則盲區;優化分紅掛鉤機制,細化分紅不達標企業的減持限制標準,遏制“重減持輕回報”傾向,強化長期股東文化;加強跨部門協同執法,聯合稅務、司法部門核查離婚減持、信托代持等行為的真實性與合規性,提升穿透監管效能。
“減少大股東無序減持對股價的短期沖擊,有助于增強投資者長期持股信心,引導資本服務實體經濟,促使資金流向優質企業,提升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與此同時,還有助于培育長期投資生態,通過限制投機性減持為社保、險資等長期資金創造更穩定的市場環境。”田利輝表示。
11:01 | 宏創控股擬635億元收購宏拓實業 打... |
10:58 | “愛股票APP”等賬號,關閉! |
10:39 | 畢馬威中國長三角高端裝備新質領袖... |
10:39 | 東風汽車與華為戰略牽手 共建智能... |
09:37 | 第十二屆富國論壇順利舉辦 激辯資... |
09:05 | 中金所:豐富產品業務體系 推動中... |
09:05 | 全國首家金融業聯合人民調解組織在... |
09:04 | 飛龍股份:液冷服務器項目已批量供... |
23:32 | 直擊年度股東大會:穿越發展周期 ... |
23:32 | 端午文旅新圖鑒:民俗游點燃消費熱... |
23:32 | 多地市內免稅店接連落地 入境消費... |
23:32 | “小接口”大生態 國產手機巨頭聯...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