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政協召開“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體系”專題協商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持會議并講話。他強調,防控金融風險事關國家安全、發展全局、人民群眾財產安全,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跨越的重大關口,是必須打好的攻堅戰。
去年4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金融工作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推進構建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國家金融安全,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等。防范金融風險從此成為中國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將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列為未來三年三大攻堅戰之首,其中以金融風險為主要防范對象。
此次專題協商會是由全國政協組織金融界政協委員針對防范金融風險工作建言獻策,總結經驗,查找問題,彌補不足,有利于進一步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體系,督促防控金融風險攻堅戰的落實和推進。由于以去杠桿為核心的金融風險防范工作需要漸進性的穩中求進,并且已經表明用三年時間完成,因此,一些部門、機構和企業都會存在僥幸心理,動作不夠積極,以拖待變,因此,此次會議也是提醒監管部門與相關企業、機構等要積極推進金融風險防范工作,堅定有序的去杠桿。
在此次會議上,與會的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講話中強調,要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穩健中性貨幣政策與嚴格監管政策有效組合,建立風險防范化解責任制,堅決懲治腐敗。
金融工作服務實體經濟是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定的總要求,是需要長期貫徹和執行的宗旨。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方面,劉鶴點出了三大政策組合:其一,就是實現穩健中性貨幣政策與嚴格監管政策有效組合,從去年至今,管住貨幣水龍頭,彌補監管短板后,這一政策組合非常有效的起到了“剎車”作用,并逐步促進市場有序去杠桿,應該繼續堅持;其次,建立風險防范化解責任制,經過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并進行機構調整后,金融監管現在權責明確,地方政府債務也建立了終身負責制,各個金融領域、財政領域的問題都進行了歸口管理,必須守土有責,不能繼續相互推諉;其三,堅決懲治腐敗,在高杠桿現象的背后,除了監管缺失造成的制度套利現象外,很大一部分是由腐敗造成的,尤其是內外勾結,利用公司治理不完善,制造種種金融風險。
如果說前面三條是告誡和提醒政府部門與監管機構,劉鶴在會議上更近一步向“市場喊話”,他指出,“要建立良好的行為制約、心理引導和全覆蓋的監管機制,使全社會都懂得,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段被廣為流傳的話看上去是對監管部門說的,即要求他們要建立良好的行為制約、心理引導和全覆蓋的監管機制,但實際上,是對監管部門和市場主體同時傳達共同的信息,即金融市場是有規矩的,在監管上不能只是風險提示而對道德風險置若罔聞,更不能紙上談兵,而是要有主動性與有效性。
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就是告誡那些空手套白狼的金融大鱷以及龐氏騙局的制造者;“借錢是要還的”,主要是指那些以政府信用擔保進行融資的地方政府與國有企業,中央政府絕不會為他們承擔債務;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盡管這是常識,但中國人總是認為銀行是國家的,而借債要還錢,剛性兌付的長期存在,導致國民喪失風險意識;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是提醒那些金融違規或犯罪分子,將來必須承擔違規犯罪的代價,這也要求金融監管要長出牙齒,真正有力和有效。
可以看出,劉鶴短短的幾句話,向監管部門與市場傳遞了豐富的信息,要求對過去金融監管與金融市場混亂的局面進行全面的撥亂反正。其核心就是全面建立監管與市場的“規矩”,并通過“責任與代價”樹立起權威性,從而整治金融亂象,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國家金融安全,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
事實上,規矩是在嚴格監管與執法過程中樹立起來的,防范金融風險,有序推進去杠桿,就是一個金融市場制度化、法治化的過程,考慮到去杠桿工作穩中求進的漸進性原則,逐步清理存量問題,并通過法治建設完善增量市場,中國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
11:01 | 宏創控股擬635億元收購宏拓實業 打... |
10:58 | “愛股票APP”等賬號,關閉! |
10:39 | 畢馬威中國長三角高端裝備新質領袖... |
10:39 | 東風汽車與華為戰略牽手 共建智能... |
09:37 | 第十二屆富國論壇順利舉辦 激辯資... |
09:05 | 中金所:豐富產品業務體系 推動中... |
09:05 | 全國首家金融業聯合人民調解組織在... |
09:04 | 飛龍股份:液冷服務器項目已批量供... |
23:32 | 直擊年度股東大會:穿越發展周期 ... |
23:32 | 端午文旅新圖鑒:民俗游點燃消費熱... |
23:32 | 多地市內免稅店接連落地 入境消費... |
23:32 | “小接口”大生態 國產手機巨頭聯...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