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殷高峰
綠氫發展再獲政策支持。4月7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加快突破新型催化、綠色合成、功能-結構一體化高分子材料制造、“綠氫”規模化應用等關鍵技術。
“在‘雙碳’目標下,氫能有望成為未來全球重要能源之一。”中國投資協會投資咨詢專業委員會綠創辦公室副主任郭海飛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我國應大力發展綠氫產業,只有通過無碳能源生產的綠氫才能真正實現零碳排放。
綠氫是氫能產業發展終極方向
綠氫因其零碳排放的特點,被看作“深度脫碳尖兵”,也被業界視為氫能產業發展的終極方向。
“氫氣的制取方法主要有三種,分別是電解水制氫、化石燃料重整制氫、工業副產氫回收。”郭海飛介紹稱,后兩種制氫方式在生產過程中會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由核能、可再生能源等無碳能源通過電解水等手段獲得的氫氣被稱為綠氫,只有綠氫才能實現真正的零碳排放。”
“脫離碳減排談氫能發展毫無價值。”隆基股份總裁李振國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發展綠氫是共識,實現碳減排一定要對氫氣的制備、碳足跡等環節進行衡量。
3月23日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也明確提出,要將發展重點放在可再生能源制氫領域。
高盛發布的氫能深度報告指出,綠氫已成為實現全球凈零排放的關鍵支柱。要想在2030年實現凈零排放,預計需要在綠氫供應鏈累計投資5萬億美元。
“氫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電子、冶金、油脂、航天、輕工業等領域,在能源方面的應用主要是在交通領域。但由于成本因素,目前綠氫的應用占比非常低,只有1%左右,應用中的氫大部分來自于化石能源制氫。”寶光股份旗下的寶光聯悅氫能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制成的氫氣來源和占比分別為煤炭64%、工業副產21%、天然氣14%、電解水1%。此次發布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石化化工企業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地開發利用“綠氫”,推進煉化、煤化工與“綠電”“綠氫”等產業耦合示范。
降低生產成本是發展關鍵
《意見》還明確指出,加速突破“綠氫”規模化應用等關鍵技術。
“目前,氫能產業在上游生產、中游儲運和下游應用環節均面臨挑戰,氫能產業目前發展的障礙主要是成本壓力較大。”郭海飛表示,如何降低氫氣生產、儲運等環節的成本是未來氫能產業發展的重點之一。
“綠氫應用占比較低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制氫成本太高。目前,依靠堿性電解水技術,單臺電解槽的氫氣制備能力已超過1000標準立方米/小時,工業規模化產氫技術已非常成熟。綠氫應用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兩個環節:一是電力環節;二是制氫環節。電解水制氫的成本有70%來自電價壓力。”孫偉表示。
高盛發布的報告指出,到2020年底,用于制造綠氫的電解槽總裝機容量只有0.3GW左右。但按照目前正在進行的綠氫項目發展速度測算,到2030年底,電解槽總裝機容量將接近80GW。由于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到2025年電解槽成本有望下降40%。
孫偉介紹稱,目前制1立方氫的綜合用電成本在5度電左右。按照各地市電價格計算,與天然氣、煤炭等化石原料制氫模式相比,制造綠氫成本將高2至3倍。“這就需要提升風、光、水等再生資源發電的轉化效率,降低每度電的使用成本。”
《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也明確提出,將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支持性電價政策。
在李振國看來,光伏產業的發展對氫能源產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隨著產業資本大規模介入光伏產業鏈,光伏產業的成本將快速下降。如果制氫所需的電力成本能夠控制在0.9元/立方米的水平,再加上設備的折舊、運維費用以及必要的資產回報率,把制造綠氫的總成本控制在1.5元/立方米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
“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隨著綠氫制造技術的不斷突破,綠氫的規模化應用也將不斷加速。”西安工程大學產業發展和投資研究中心主任王鐵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氫能產業的發展受電價、應用場景等多方面的影響,但發展綠氫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后續有望出臺更多的配套政策,以支持綠氫產業的發展。
11:01 | 宏創控股擬635億元收購宏拓實業 打... |
10:58 | “愛股票APP”等賬號,關閉! |
10:39 | 畢馬威中國長三角高端裝備新質領袖... |
10:39 | 東風汽車與華為戰略牽手 共建智能... |
09:37 | 第十二屆富國論壇順利舉辦 激辯資... |
09:05 | 中金所:豐富產品業務體系 推動中... |
09:05 | 全國首家金融業聯合人民調解組織在... |
09:04 | 飛龍股份:液冷服務器項目已批量供... |
23:32 | 直擊年度股東大會:穿越發展周期 ... |
23:32 | 端午文旅新圖鑒:民俗游點燃消費熱... |
23:32 | 多地市內免稅店接連落地 入境消費... |
23:32 | “小接口”大生態 國產手機巨頭聯...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