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婷
“公司2021年取得歷史最好成績,2022年是否能延續?”
5月23日,在盛屯礦業2021年度暨2022年第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公司董事會秘書鄒亞鵬回復《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2022年,隨著剛果金CCM項目的投產,新增產能的逐步釋放,公司的發展將持續向好。
受益于新能源行業發展,2021年盛屯礦業實現營業收入452.37億元,同比增長15.29%;歸母凈利潤10.31億元,同比增長1645.62%,創下了歷史最好成績。不過2022年一季度公司業績卻未能延續上年態勢,營業收入62.26億元,同比下降45.84%;而歸母凈利潤3.75億元,同比下降9.95%。
“公司貿易占比較大稀釋業績含金量。”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季度公司縮減貿易業務規模,因而出現逆勢向下。銅鈷鎳作為較為成熟的能源金屬,深加工端盈利受限,大幅價格波動也帶來挑戰,長期看公司發展挑戰需要加強上下游布局。
67%收入靠貿易毛利率僅0.78%
“盛屯礦業自2016年開始布局鎳、銅、鈷等能源金屬,主營業務及利潤來源逐步由基本金屬業務向能源金屬聚焦。”在業績說明會上,盛屯礦業對投資者表示。
從數據上看,2021年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452.37億元,同比增幅為15.29%。具體分產品看,2021年盛屯礦業鎳、鈷、銅產品營收分別增長1117.63%、85.52%、97.93%。
而公司取得上述業績的主要系2021年受到新能源汽車的銷售量和滲透率不斷提高,帶動了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需求量的攀升,而鈷、鎳等產品產量增加及價格上漲也使得盛屯礦業實現了近年來甚至是“歷史最好”業績。
不過這個業績“反轉”很快再度被“反轉”。
盡管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持續快速發展,但公司今年一季度經營業績卻未能延續2021年增長,其中營業收入62.26億元,同比大幅下降45.84%;歸母凈利潤3.75億元,同比下降9.98%。對此,盛屯礦業認為,主要是由于繼續貫徹縮減貿易業務規模的戰略,貿易收入減少所致。
而細看公司收入結構,目前來自金屬貿易板塊收入依然占據公司業績大頭。2021年,公司來自有色金屬貿易業務的收入規模依然達到了304.39億元,占公司營收比重的67%,但這部分業務毛利率較低,僅為0.78%。
而進一步回顧公司近年來業績,可以看出,在2020年以前,公司業績并不穩定,而盈利能力在2020年一度觸底。從2018年至2020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27億元、359億元、392億元,歸母凈利潤4.88億元、3億元、0.59億元,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
其中2018年至2020年,貿易業務實現收入272.08億元、293.83億元、321.59億元,營收占比超過82%。而公司此前業績不佳主要受到鈷價格下降、匯率波動等因素影響。
“上游”采選多年原地踏步
盛屯礦業董事長張振鵬在23日業績交流會上坦言,“過去一年鎳鈷銅的價格都出現了大幅上漲,對公司業績產生積極影響,而價格波動必將有一定的周期性,而公司‘上控資源、下拓材料’的戰略也是為了更好地參與到中游的加工以及市場分析中,更好對沖周期性波動的風險,以及穩定所有產品的市場流動性。”
“鎳銅鈷屬于相對較為成熟體系的能源金屬,在冶煉和加工端公司難以形成獨特核心競爭力。”一匿名業內人士表示,而金屬價格周期波動必然對公司造成業績“看天吃飯”,加上公司貿易占比較高稀釋業績,而“上控資源、下拓材料”既是公司實現長期發展的必選,但同時將成為公司挑戰。
在上游端,數據顯示,從2019年至2021年,公司有色采選業務收入分別為3.8億元、3.17億元、2.89億元,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而2016年至2018年分別為3.45億元、4.62億元、4.53億元,多年來上游端的拓展幾乎維持“原地踏步”。
而下游材料拓展方面,公司重點打造的貴州年產30萬噸硫酸鎳,30萬噸磷酸鐵,1萬金屬噸含鈷電池材料在建項目,還需等待至2023年上半年才能完成前端工序。
另據5月16日公司公告顯示,公司22億元定增方案已獲得審核通過,而此次定增將有16億元投入卡隆威銅鈷礦開采以及礦石冶煉一體化項目。
根據東方財富統計顯示,2018年以來,公司累計分紅總額1.66億元(不含2021年),但公司增發融資額卻達到了50.52億元,公司在分類行業55家企業排名41,股利支付率排名40,均靠后。
業內人士認為,上述數據反應了公司資本運作能力較強,但公司盈利能力和核心競爭還需進一步提升,否則只是本末倒置。
(編輯 上官夢露)
23:35 | 債市“科技板”發力顯效總規模逾28... |
23:35 | 監管“零容忍”不容“看門人”再裝... |
23:35 | 制造業“綠”發展 經濟社會轉型步... |
23:35 | 政策暖風頻吹 機器人產業迎強勁動... |
23:35 | 上證科創板計算機主題指數明日發布... |
23:35 | 本周央行公開市場9460億元逆回購到... |
23:35 | 莫被各種花式“股神”迷了眼 |
23:35 | 以吸收合并開創資源整合新局面 新... |
23:35 | 月內超130家上市公司獲外資機構調... |
23:35 | “端午經濟”升溫 “健康”小粽子... |
23:35 | 公募降費進行時:超千只基金年管理... |
23:35 | 券商熱議新消費 資本同向掘新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