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關于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夏人壽”)鼓勵干部停薪留職創業的內部文件引起市場熱議。華夏人壽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該決定是基于尊重部分同仁自主創業、直面市場競爭和人才挖角、支持各單位化解壓力,提升效率做出的。業內人士稱,新冠肺炎疫情對壽險代理人展業及增員造成較大沖擊。隨著各險企積極調整短期戰略,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產能有望逐步恢復常態。
停薪留職去創業
華夏人壽內部文件內容顯示:“公司鼓勵B類及以上干部(尤其是年滿45周歲以上的),經批準可選擇停薪留職自行創業,期限不超過三年;停薪留職后,根據職務年限,公司支持三到六個月標準工資,作為自行創業基金和期間生活保障。停薪留職期間,社保由公司代繳,不再享受公司其他福利項目。基礎標準為三個月標準工資,任B類及以上職務每滿兩年增加一個月工資,最多不超過六個月,原則上逐月發放,特殊情況經特批可一次性發放。”
針對以上文件內容,華夏人壽回復記者稱:“一是尊重部分同仁自主創業的決定。疫情期間,有人提出公司給予停薪留職政策出去創業,經研究,公司給予政策通道,并給予一定經濟支持;二是直面市場競爭和人才挖角。由于公司這些年經營發展的經驗價值,大量干部面臨高薪高職挖角;三是支持各單位自主經營、化解壓力、提升效率。”
分析人士稱,華夏人壽的做法確實有點“不走尋常路”。目前多家保險公司的擴員招聘活動正在積極展開,涉及內外勤多條業務線。
多項指標承壓
業內人士稱,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華夏人壽經營壓力增加,成本管控難度加大。不僅凈利潤“縮水”嚴重,華夏人壽的其它部分指標也不太樂觀。
數據顯示,2019年,華夏人壽累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827.95億元,同比增長15.49%;但凈利潤卻不容樂觀,2019年實現凈利潤7.16億元,同比降77.16%。
據華夏人壽日前披露的2019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其2019年的償付能力充足率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2019年第一、二、三、四季度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08.30%、113.19%、114.77%、116.76%;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28.68%、130.16%、131.14%、133.37%。而銀保監會此前披露的2019年三季度末178家保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5.2%,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6.5%。
在凈現金流方面,華夏人壽2019年一季度到四季度凈現金流依次為-52.2億元、-50.96億元、28.15億元和-26.84億元,2019年全年凈現金流為-101.85億元。對此,華夏人壽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2019年資本市場出現階段性機會,華夏人壽適時調整了短期投資策略,在一些關鍵時點增配股票類、債券類資產等,賬戶倉位隨之提升,買入資產規模較多,進而導致投資活動現金流為負。
此外,今年1月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近期人身保險產品問題的通報》中,華夏人壽因部分健康保險產品條款中約定將等待期出現的癥狀或體征作為在等待期后發生保險事故時的免責依據,而癥狀與體征均無客觀判定標準侵害消費者利益遭到點名。
壽險市場長期看好
2020年一季度,國內險企的壽險收入情況普遍出現嚴重下滑。日前,多家險企公布的一季度保費收入數據顯示,從細分板塊來看,壽險承壓最大。五大上市險企中,除新華保險因業務結構調整帶動保費增長以及中國人壽得益于“開門紅”啟動較早提振一季度收入外,其余三家上市險企的保費增速均受疫情影響面臨較大壓力。
近日國際評級機構惠譽表示,壽險行業面臨的不確定性大幅上升。全球股票市場走低及利率下行將在短期內令壽險公司的盈利、準備金和資本金承壓。不過,麥肯錫則看好未來中國的壽險市場。預計到2020年前,壽險保費收入將維持15%的年增速。中國壽險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未來增長潛力巨大。與歐美成熟市場5%-10%的壽險滲透率相比,目前中國市場僅約3%。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日趨成熟,人均產值與壽險滲透率將同步提升。
多位券商非銀行金融分析師表示,疫情對壽險代理人展業及增員造成較大沖擊。不過,隨著各險企積極調整短期戰略,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產能有望逐步恢復常態。預計4月保費將迎來同比改善。
21:40 | 中國人民銀行與印度尼西亞銀行簽署... |
21:10 | 第八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國際會議在... |
21:09 | 5月26日上市公司重要公告集錦:海... |
20:56 | 重磅!兩大半導體巨頭擬合并!雙雙... |
20:56 | 科創板再現重磅吸收合并交易 上市... |
20:11 | 國電南瑞主業發展穩健 新興業務及... |
20:06 | 徐工機械:已組建專項支持團隊參與... |
20:05 | 湘電股份3X50Mvar調相機在國家能源... |
20:05 | 遠大醫藥核藥亮相ASCO及APPLE年會 ... |
20:04 | 首車國家能源集團綠氫進京交付 實... |
20:04 | 明泰鋁業布局新能源電池業務 |
20:04 | “AI+會計行業高質量發展”主題論...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