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高峰 賀王娟
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首次10公里級垂直起降飛行試驗圓滿成功、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首次發射任務告捷、千帆星座及國網星座衛星相繼成功發射首批組網衛星……過去一年多來,我國商業航天領域“高光時刻”不斷涌現,活力持續迸發。
自商業航天作為“新增長引擎”首次被寫入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以來,頂層設計與地方探索協同推進,商業航天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在筆者看來,除了政策支持外,下一步,還需從技術、市場和生態構建三個方面進行突破,推動我國商業航天大規模產業化。
第一,加速技術突破,降低發射成本。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商業航天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成本控制。雖然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已經取得突破,但單次發射成本仍高達數千萬美元,遠未達到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門檻。要實現真正的產業化,必須將發射成本降低一個數量級,即達到百萬美元級別。這就需要整個產業鏈在未來加大研發投入、優化設計,提高重復使用次數和可靠性。同時,要加大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如3D打印、復合材料等新技術的應用可以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第二,加大市場需求培育與應用拓展力度。在應用場景方面,除傳統的衛星發射外,商業航天需要開拓更多應用場景,如太空旅游、太空采礦、太空制造等。從需求側來看,商業航天的產業化需要強大的下游市場支撐。比如,衛星互聯網、遙感數據服務等可以為商業航天提供穩定的市場需求。對此,產業鏈各方需要在下游市場發展方面盡快實現突破。
第三,構建完善的產業鏈與創新生態。目前,我國商業航天還存在產業鏈不完善、上下游協同不足等問題。同時,商業航天又是技術密集型產業,需要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這就需要各方不斷加大科研投入,積極開展前沿科技研究,建立研發中心,促進產學研合作,構建良好的產學研創新生態。
商業航天的崛起不僅關乎產業發展,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當前,我國商業航天的大規模產業化已經到了關鍵階段,唯有進一步突破成本瓶頸、完善產業生態,才能真正實現商業航天的大規模產業化,開啟我國太空經濟的新紀元。
23:57 | 河北上市公司規范發展培訓會成功舉... |
23:57 | 惠而浦預計上半年盈利2.05億元左右 |
23:57 | 7月份新車發售扎堆新能源SUV賽道 ... |
23:57 | 上半年優質項目持續熱銷 融創中國... |
23:57 | 國投中魯擬收購電子院100%股份 |
23:57 | 多方協同創新產品與服務 入境游持... |
23:53 | 光伏玻璃行業加速推進“反內卷” ... |
23:53 | 光伏行業上市公司積極投身“反內卷... |
23:53 | 光伏行業“反內卷”可從三方面入手 |
23:53 | 酒企高管密集調整 行業生態正在重... |
23:53 | 第二批新模式浮動管理費率基金上報... |
23:53 | 5家保險系私募證券基金公司獲批 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