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孟珂
5月15日,證監會副主席陳華平在2025年“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上致辭表示,從嚴從快懲治違規減持,特別是繞道減持、變相減持等擾亂資本市場秩序的行為。
東源投資首席分析師劉祥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監管部門從嚴從快懲治違規減持,彰顯了監管的決心,表明監管部門維護資本市場秩序的意志堅定,對違規減持零容忍,也能對相關違規行為起到強大威懾作用。
近年來,監管部門不斷加大對違規減持行為的查處力度,致力于扎緊制度“籬笆”。去年4月份,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國九條”)提出,“全面完善減持規則體系”,要求“嚴格規范大股東尤其是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減持”“嚴厲打擊各類違規減持”。
去年5月份,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股份管理暫行辦法》及相關配套規則,交易所層面對減持指引和詢價轉讓指引進行同步修改,減持新規落地。減持新規對大股東減持繼續嚴格規范,并全面封堵各類繞道減持通道,還新增了責令購回的行政監管措施。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減持新規的出臺是資本市場制度建設的重要一步,它為規范股東減持行為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有助于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公開原則,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事實上,重拳出擊違規減持已見成效。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5月16日,年內證監系統以及交易所針對違規減持開出的罰單僅有22張,相比2024年同期,同類罰單數量減少70%以上。
談及對違規減持零容忍的原因,劉祥東認為,違規減持將擾亂市場秩序,導致股價異常波動,破壞市場穩定,干擾市場正常交易節奏,影響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同時,違規減持還會反映公司內部治理問題,損害上市公司形象和聲譽,降低其市場認可度和融資能力。
從違規減持被罰情況來看,數據顯示,自減持新規發布以來,截至5月16日,證監系統以及交易所對違規減持行為共開出101張罰單,違規對象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董監高、持股5%以上股東等。
田利輝表示,自減持新規發布后,多數違規減持的罰單呈現出“從嚴從快”的特點,這有利于遏制違規減持的勢頭,維護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通過典型案例的快速查處和公開通報,形成“辦理一案、震懾一方、治理一域”的效果,有效遏制了市場亂象。嚴查違規減持有助于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減少市場不公平現象,增強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信任。而且,監管部門通過“追首惡”策略,直擊大股東、實控人等關鍵責任主體,體現了對違法行為源頭的治理,而非僅處罰表面行為。
對“關鍵少數”違規減持出重拳。證監會網站數據顯示,2024年,快查快辦14起違規減持案件,其中,中核鈦白實際控制人王某龍等利用衍生品、融券等交易工具“繞道”減持,被處以2.35億元罰沒款。
對違規減持行為從快查處。去年10月份,北交所發現個別投資者在10月8日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受讓相關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持股,并于10月9日通過二級市場全部賣出,10月10日北交所便對兩名投資者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自律監管措施。
在劉祥東看來,“打準”體現了監管在違規減持查處工作中的精準度,能準確識別各類違規減持行為,如繞道減持、變相減持等,提高監管效能,避免誤判。“打疼”違規者,使其付出沉重代價,有利于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維護市場公平公正,增強投資者信心。
此外,劉祥東還表示,以下違規減持行為需特別關注:一是通過資管計劃、收益互換等工具分散減持,以及通過解散分立、解除一致行動關系等方式規避減持限制,這些行為隱蔽性強,嚴重破壞市場公平性;二是利用轉融通出借、股票質押平倉、司法強制執行等手段變相減持股份,逃避監管,損害市場公平;三是短期內頻繁買賣股票,擾亂市場正常價格形成機制,誤導投資者決策,增加市場風險。
為進一步規范減持行為,劉祥東建議,首先,逐步建立和優化減持行為大數據預警系統,整合質押、融券、大宗交易等多維度數據實時監測,強化智能監控。其次,完善連帶責任,對協助違規減持的券商、律所等中介機構實施“一案多查”。最后,借鑒證券集體訴訟制度,試點違規減持民事索賠,明確減持獲利與投資者損失的因果關系認定標準。
23:27 | 新能源車企宜從三維度構建技術護城... |
23:27 | 雷沃智慧農業智能拖拉機制造基地正... |
23:27 | “產學研”融合發展 推動廣東商業... |
23:27 | 年內15部潛力大片待映 暑期檔、國... |
23:27 | 大中礦業“鐵礦+鋰礦”雙輪驅動格... |
23:26 | 河北銀行股權拍賣屢屢遇冷 |
23:26 | 年內超1900只公募產品變更基金經理 |
23:26 | 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約束 推動公募行... |
23:26 | 年內險企“補血”規模超530億元 |
23:26 | 中小銀行改革化險提速 多家村鎮銀... |
23:26 | “硬本領”“軟實力”已成中國品牌... |
23:26 | 如何看待一季度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