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釗
憑借在自動駕駛、人機交互、運動控制等方面的技術積累,車企將汽車領域的核心技術復用于人形機器人產業,同時探索未來出行與智能制造的新生態,正成為趨勢。
近期以來,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汽集團”)、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鵬汽車”)、特斯拉汽車公司(以下簡稱“特斯拉”)等多家車企通過自研方式入局人形機器人賽道,還有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等通過資本運作布局產業鏈,投資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加速技術整合。
對此,集邦咨詢顧問(深圳)有限公司分析師喬安然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比機器人初創公司,車企擁有前期自動駕駛算法和數據的積累,同時有完整的生產體系,因此在整機生產和代工方面有一定優勢。車企自研的人形機器人也可以直接應用于車間工廠中。
車企跨界底氣何在
車企跨界人形機器人的底氣源于技術復用與供應鏈協同。車企在造車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這些技術可以復用到人形機器人的研發中。例如,自動駕駛技術中的環境感知、路徑規劃、決策控制等算法可以應用于人形機器人的導航和避障;人機交互技術中的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算法可以提升人形機器人的交互能力;運動控制技術中的電機驅動、傳感器融合等技術可以優化人形機器人的動作執行。
在實踐方面,廣汽集團將汽車領域的技術積累應用到人形機器人的研發中,降低了研發成本和時間成本。廣汽集團發布的人形機器人GoMate采用了可變輪足移動結構,融合了四輪足、兩輪足兩種模式,具備自主導航和續航能力。在硬件上,GoMate實現了靈巧手、驅動器、電機等核心零部件的完全自研。在軟件上,GoMate融入了廣汽自研的純視覺自動駕駛算法,具備自主規劃動作和高效數據采集的能力。
此外,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擎天柱)具備精準控制力和精確神經網絡視覺能力,能夠在復雜環境中執行多種任務。特斯拉通過打通FSD(完全自動駕駛)自動駕駛系統和人形機器人的底層模塊,實現了算法復用和數據共享,降低了研發成本和時間成本,計劃Optimus2025年小規模量產。小鵬汽車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Iron搭載多塊自研芯片支持端到端大模型,“大腦”采用自研圖靈AI芯片,算力高達3000T,融合智能駕駛領域技術積累,有720°無死角環境感知能力。Iron已在小鵬汽車廣州工廠投入實訓,主要參與小鵬P7+車型的生產流程。
有受訪人士告訴記者,技術復用降低了車企進入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研發成本和時間成本,使其能夠更快地推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同時,技術復用還有助于提升產品的性能和穩定性,為車企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
車企布局機器人的優勢還在于具有豐富的應用場景。
此前,人形機器人被應用于搬運、分揀和質檢等工業場景。未來,車企打造的人形機器人將應用于服務場景中。例如,Optimus的應用場景擴展至家庭護理、餐飲及教育領域;GoMate則瞄準安防、康養與汽車后市場服務。場景拓展不僅拓展了人形機器人的市場應用前景,還為車企提供了新的業務增長點。通過不斷拓展應用場景,車企可以實現技術的多元化應用,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同時提供新的業務增長點。
車企跨界人形機器人不僅是技術延伸,更是對未來智能生態的戰略卡位。隨著技術迭代與成本下探,這一賽道或將成為汽車行業轉型的“第二增長曲線”,但其商業化落地仍需跨越技術、成本與市場的三重門檻。太平洋證券分析師崔文娟認為,車企入局人形機器人領域可以實現技術同源,將車端算法復用到人形機器人上,預計未來隨著更多企業的加入,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將更加完善,商業化落地的可能性也將提高。
盡管前景廣闊,人形機器人產業仍面臨多重挑戰。例如,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如減速器、芯片的國產化替代仍需時間;零部件價格高企讓整機價格難以有效降本;類人感知能力、復雜環境交互等關鍵技術尚未成熟,部分產品仍處于工業測試階段等。
“自動駕駛本質上是機器人科學,汽車公司的未來將是AI汽車和機器人。”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還處于早期階段,未來的挑戰有很多,距離通用人形機器人進入千家萬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2:31 | 傳化集團與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
12:12 | 協鑫能科虛擬電廠調節能力突破550M... |
12:11 | 海特高新召開業績說明會:加強研發... |
11:01 | 工銀瑞信基金董事長趙桂才:提高權... |
11:00 | 嵐圖汽車正式登陸中東 |
10:59 | 第二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 |
10:49 | 中金廈門安居REIT擴募獲受理 |
09:58 | 賀普藥業:公司在研新藥的二期臨床... |
09:56 | 直擊同力股份年度股東大會:加速海... |
09:56 | 國芯科技聚焦核心方向 推動AI與量... |
09:55 | 行業景氣度提升驅動高速光模塊需求... |
09:55 | 老牌券商資管總經理人選落定,成飛...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