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截至2月1日,A股共有55家上市房企對外披露2020年業績預告,19家預喜,預喜率為34.55%。其中,略增2家、扭虧4家、續盈1家、預增12家。多數房企在疫情期間加大營銷力度,但是由于降價力度較大,影響了全年利潤水平。
受疫情影響大
云南城投預計2020年虧損23億元至27.5億元。本期業績預虧的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響,公司房地產收入及租金收入減少;有息負債規模大,財務費用高并大幅上升;同時,公司為加快銷售回款,進行了降價促銷,計提了存貨減值準備。此外,公司2020年度非經常性損益約為8.8億元,主要原因系轉讓項目實現投資收益約14億元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已發布2020年業績預告的A股上市房企在業績預告中基本都談及疫情的影響,部分房企疫情期間虧損額度較大。以泰禾集團為例,公司預計2020年虧損41.74億元至55.2億元。2020年,受疫情及公司房地產開發項目結算排期的影響,無集中交付的地產項目,僅有零星項目交付結轉收入,造成收入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相應的營業利潤大幅減少。結合目前債務重組進程,公司對已到期尚未還款的借款違約金計提了約為8億元的違約金損失,該損失屬于非經常性損益。以上因素疊加導致本報告期出現虧損,其中非經常性損益虧損約為9.1億元。
不少虧損的房企提出,疫情影響了項目工期,導致結轉收入下降明顯。
海航基礎預計2020年虧損59億元至80億元,相比2019年虧損幅度擴大。海航基礎指出,房地產業務因疫情影響部分項目工期延后,導致房地產業務結轉收入較上年下降;持有型物業租金以及物業管理業務方面,疫情期間公司為部分中小商戶減免租金,同時出租市場萎縮導致收入減少等原因,導致全年業績續虧。
拓展非地產主業
中國證券報記者進一步梳理發現,預喜的19家上市房企中,增幅超過50%的有13家,超過100%的有5家。非經常性損益增加、積極拓展非房企主業發展是上述房企業績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
不少房企報告期內積極拓展多個非地產主業,助力2020年業績增幅較大。魯商發展預計2020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額在20670萬元到31000萬元之間,同比增長60%-90%。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泰安、臨沂、青島等地區健康地產項目集中交付,結算收入相比同期有所增加,影響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50%以上;同時,2020年公司加大了化妝品各渠道促銷推廣力度,影響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50%以上。
也有公司非地產業務報告期內出現重大虧損,對公司產生較大影響。臥龍地產近日發布關于參股公司發生重大虧損的提示性公告。公司持有參股公司廣州君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君海網絡”)49%的股權。根據君海網絡財務部門初步測算,君海網絡2020年度實現歸母凈利潤-17784.4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74.95%,預計影響公司凈利潤約-8714.36萬元(未經審計)。
此外,報告期內,部分房企進行大額資產的處置,獲得了較高的非經常性損益收入。
海泰發展預計2020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300萬元-4300萬元,同比增長120%-187%。本期業績預盈的主要原因為非經營性損益的影響。報告期內,公司向天津濱海高新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出售全資子公司天津濱海齊泰投資有限公司100%股權,產生處置收入4.85億元,產生非流動資產處置收益1.2億元。
部分房企報告期內積極進行投資,取得了較高的投資收益。南山控股預計2020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億元至14.5億元,同比增長172.63%至259.38%。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是,報告期內,公司把積極推動公募或類REITs的發行,打造業務滾動發展的資本閉環和可持續發展模式,公司實現相應投資收益。此外,2020年,公司房地產業務結轉面積較上年度增加,歸母凈利潤相應增加。
熱點區域市場銷售良好
部分房企在一線熱點區域市場取得較好的銷售水平,報告期內助力業績大幅增長。京投發展預計2020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及其他權益持有者的凈利潤約5億元,同比增長551%左右。報告期內,公司在北京市場銷售較好,銷售結轉面積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預計增加約45億元,預計增幅為105%。
陽光股份預計2020年經營業績扭虧為盈,實現凈利潤5000萬元至7500萬元。公司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在保持物業租賃收入基本穩定的基礎上,銷售北京地區房地產住宅尾盤,銷售利潤大幅增加;公司償還了借款,財務費用同比下降;同時公司壓縮經營成本,提升經營效率,進一步提升了公司業績。經過上述方面的努力,公司本期經營質量明顯改善,經營業績實現扭虧為盈。
業內人士指出,在“限價保量”的發展邏輯下,2021年行業規模仍將維持高位,預計商品房成交面積和金額分別維持在17億平方米和17萬億元左右。但由于棚改貨幣化逐步退出以及青年人口外流嚴重疊加城鎮化紅利逐步消退,房企需警惕部分三四線城市需求不足和供給過剩的風險。
12:31 | 傳化集團與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
12:12 | 協鑫能科虛擬電廠調節能力突破550M... |
12:11 | 海特高新召開業績說明會:加強研發... |
11:01 | 工銀瑞信基金董事長趙桂才:提高權... |
11:00 | 嵐圖汽車正式登陸中東 |
10:59 | 第二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 |
10:49 | 中金廈門安居REIT擴募獲受理 |
09:58 | 賀普藥業:公司在研新藥的二期臨床... |
09:56 | 直擊同力股份年度股東大會:加速海... |
09:56 | 國芯科技聚焦核心方向 推動AI與量... |
09:55 | 行業景氣度提升驅動高速光模塊需求... |
09:55 | 老牌券商資管總經理人選落定,成飛...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