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再次釋放加速的信號。
4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強調,要部署加快推進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一業帶百業”,推動產業和消費升級。
會議還要求以應用為導向,挖掘中國市場規模巨大的潛能,積極拓展應用場景,引導各方合力建設工業互聯網;促進網上辦公、遠程教育、遠程醫療、車聯網、智慧城市等應用。
專家指出,作為數字經濟的基石,新基建不僅會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更為眾多產業升級奠定了基礎。當前信息技術正加速與其他行業融合,新基建的推進將打破諸多行業間壁壘,加快IT與OT的融合發展,這也正是中國產業升級的未來方向。
新基建助力產業升級
會議指出,要根據發展需要和產業潛力,推進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投資建設模式,堅持以市場投入為主,支持多元主體參與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強化服務。加強政府引導和支持,為投資建設提供更多便利。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安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近期中央頻頻釋放加快新基建的信號,是因為今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新基建在補短板的同時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5G、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將產生長期性、大規模的投資需求,且乘數效應明顯,有望成為新的增長點。
“更重要的是,作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基石,新基建符合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以及中國經濟的轉型需求,這是中國謀求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要素。”
安暉認為,國常會明確以市場投入為主,是因為新基建涉及領域眾多,投入規模巨大,要以社會資本投資為主,發揮政府財政資金引導和補空缺作用,調動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最大化發揮投資帶動作用。
他認為,新基建的建設主體不能“一刀切”,需要明確不同環節的分工,比如在5G基站、軌道交通等非競爭性、不具排他性的領域,仍需政府或央企來主導,但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競爭性較強的領域,應保障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電子所副所長李藝銘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同于傳統基建以政府投資為主,新基建不少領域中社會資本活躍,創投、天使基金集聚,應當積極調動并引導這些社會資本的投資參與。
同時,她表示,此前在虛擬現實、光伏等熱點領域,部分地方政府存在一哄而上、重復建設的現象,帶來過一定泡沫。建議各地方對此要保持適度的理性,根據自身經濟產業基礎與發展需要,選擇重點發展的領域。
會議指出,要推動通信與相關行業雙向開放與合作,消除行業應用壁壘,為平臺經濟發展和行業開放融合營造良好環境,構建平臺及其參與者互促共贏的生態。保障個人隱私和網絡、數據安全。
安暉表示,此前通信行業是一個自成體系的行業,而如今通信行業與其他行業之間的邊界正在模糊化,這需要消除融合的壁壘,加快IT與OT等技術的融合。
合力建設工業互聯網
會議要求,著眼國內需求,要以應用為導向,挖掘中國市場規模巨大的潛能,積極拓展新型基礎設施應用場景。瞄準產業升級和智能制造發展,引導各方合力建設工業互聯網。適應群眾數字消費新需求,促進網上辦公、遠程教育、遠程醫療、車聯網、智慧城市等應用。
“一定要緊跟市場需求,各地切忌盲目上馬、大水漫灌,造成資源浪費。”安暉表示,新基建以應用為導向體現了市場化的原則。
萬國數據董事長兼CEO黃偉此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也指出,并非所有區域都適合建數據中心,其市場需求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地區,作為投資回報周期很長的重資產行業,必須考慮市場需求,切忌“一窩蜂”。
云計算、AI、5G、工業互聯網等既是新技術,也是新業態與新應用,其上下游產業鏈涉及面廣,新基建到底包括哪些領域的哪些環節,是不少企業的困惑。
李藝銘認為,政府補貼主要指向不產生市場效益的底層基礎環節,比如云計算領域,新基建不會大規模補貼具體的云計算產品,而會支持云計算的服務器及數據中心建設。
安暉認為,新基建不能大而化之,應當有自己的“加減法”,不能所有概念、所有領域都往這里放。
安暉表示,工業互聯網涉及網絡建設、應用軟件開發、解決方案提供等多個環節,需要各方共同推進。疫情期間,中國的網上辦公、遠程教育等應用獲得了爆發式增長,初步完成了消費者用戶習慣的培育與大規模普及,但在疫情后能否借此機會成為一個常態化的消費場景,仍需要政策引導與各方共同努力。
會議還要求,深化新基建各領域國際開放合作,推動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網絡安全所一位專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新基建要在核心網絡、關鍵設備、基礎軟硬件等領域做到自主可控,提升產品國產化水平,增強供應鏈風險監測應對能力,強化網絡安全保障,掌握發展主動權。同時,也要在產品、服務和生態構建上對內對外公平公正公開,以盡可能吸引國內外資源的集聚。
23:35 | 債市“科技板”發力顯效總規模逾28... |
23:35 | 監管“零容忍”不容“看門人”再裝... |
23:35 | 制造業“綠”發展 經濟社會轉型步... |
23:35 | 政策暖風頻吹 機器人產業迎強勁動... |
23:35 | 上證科創板計算機主題指數明日發布... |
23:35 | 本周央行公開市場9460億元逆回購到... |
23:35 | 莫被各種花式“股神”迷了眼 |
23:35 | 以吸收合并開創資源整合新局面 新... |
23:35 | 月內超130家上市公司獲外資機構調... |
23:35 | “端午經濟”升溫 “健康”小粽子... |
23:35 | 公募降費進行時:超千只基金年管理... |
23:35 | 券商熱議新消費 資本同向掘新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