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偉
3月28日,“湘粵非”湖南吉利汽車出口班列首發儀式在湖南湘潭綜合保稅區舉行。160輛湘潭產吉利汽車將經株洲搭乘“湘粵非鐵海聯運”班列從深圳蛇口港轉海運,預計4月7日抵達馬來西亞巴生港。這是湖南在已有中歐班列基礎上新增的出口班列,采取水鐵聯動方式新增出海通道。
出口班列腳步不停
湘潭南下直接出海
此次“湘粵非鐵海聯運”出口通道以湖南株洲為主集結中心,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采取水鐵聯動方式覆蓋非洲、亞太、中東、拉美等地區。湖南湘潭本次成批發運吉利汽車,標志著地處內陸的湖南在原有的中歐班列運輸網絡基礎上再度擴容,又新增出海通道及直接出海地區。
湖南湘粵飛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彭光澤介紹,“湘潭向海外出口工業品為主,以往需經由城陵磯入長江,借道寧波港或洋浦港出海,再沿我國海岸線南下前往東南亞或南亞地區。也有部分貨物過馬六甲海峽后西進,前往非洲、中東,或經埃及蘇伊士運河前往歐洲地區。貨運路途較遠,海上風浪顛簸較大,還需多次吊箱裝卸,對貨物保值和貨運費用控制均有不利。現經由‘湘粵非鐵海聯運’通道出海,可實現物流成本下降20%,時效節約3至5天。由于RCEP協議今年起落地實施,對物流通關、海關手續、關稅減免均有利好。本次發送的吉利汽車已享受上述政策,吉利汽車計劃全年出口汽車6萬臺,其中4萬臺將使用‘湘粵非鐵海聯運’通道出口馬來西亞。”
據湖南省商務廳統計數據,2021年,湖南省共計開行中歐班列1072列,同比增長95.6%,貨值29.75億美元,同比增長33.1%。其中,長沙共計開行1030列,同比增長94.34%,一躍成為全國5個中歐班列年開行量達1000列的城市(地區)之一,排名全國第四,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2022年以來,中歐班列(長沙)累計發運247列。在湘通國際鐵路港內,目前港區集裝箱存量575個,日均發送1列至2列,主要發運貨源有日用品、汽車零配件等。
在三一集團的長沙、常德工業園里,一批批新下線的塔式起重機、壓路機、拖泵等重型機械設備,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裝箱。這些設備將通過中歐班列(長沙)出口創匯,亦有多批產品采取水鐵聯動等方式,漂洋過海支持海外基建。三一集團工作人員介紹:“整個3月份,我們將有超過100個集裝箱的設備通過中歐班列運往海外,也有一部分采取國內鐵路+國際海運方式出口,當前全球集裝箱運費仍在高位,呈現逐步回落態勢,我們會結合運費實時情況和客戶交貨要求,選擇經濟合理的出口通道及運輸方式對外發貨。”
即將發運海外的三一裝備(供圖:三一集團)
市場調節凸顯堅韌
外界因素難撼地位
近日,財政部湖南監管局組織召開中歐班列調研座談會,為了解地緣沖突等因素對湖南省中歐班列運營的影響,并廣泛聽取相關意見建議,將在此基礎上形成調研報告,為穩妥有序推進中歐班列發展建言獻策。
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曹二保教授從事國際物流、全球供應鏈研究多年,他向記者分析上述因素影響:“地緣沖突對中歐班列或有一定影響,可能涉及局部改線。由于選擇范圍廣,改線對湖南中歐班列影響不大。目前湖南中歐班列出發方向較多,可選擇北上從新疆、滿洲里出境,也可選擇東進從上海、寧波出境,還可選擇西進和南下等方式出境,而且途徑沖突地區的湖南中歐班列數量較少,還可通過土耳其進入歐洲。”
針對近期部分中歐班列出現的撤柜現象,他進一步補充:“主要是因為海運集裝箱價格見頂回落。國內部分貨運代理為鎖住未來一段時間的利潤,主動與貨主簽訂長期協議提前讓利,造成了遠洋海運和中歐班列之間存在一定貨源競爭關系。這也導致中歐班列主動調價多方組織市場貨源。這些現象都是市場自我調節機制在發生作用,屬于國際物流網絡的自我再平衡。出口企業會綜合計算這筆經濟帳,西進的中歐班列運輸時間短、貨運費用低、性價比高,自然還是向西出口的外貿企業首選。”
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見頂回落(供圖:上海航運交易所)
他展望未來表示:“為節約運輸時間,趕交貨窗口期,即便海運費用有下調空間,出口企業還是會首選中歐班列,這對湖南中歐班列是利好。就調研來看,湖南對外開放的大通道一旦打開就不會關上,而且會越開越大。本次‘湘粵非’通道新增湘潭地區,借助水鐵聯動系統直達廣東出海就是證明。預計未來國內開行的中歐班列運行線路會主動采取‘水鐵聯動’‘水鐵公路聯動’等方式,通過沿海港口、內河港口、車站、陸地站等形成更為堅韌、健壯的運輸網絡,外界干擾難以撼動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編輯 才山丹)
23:35 | 債市“科技板”發力顯效總規模逾28... |
23:35 | 監管“零容忍”不容“看門人”再裝... |
23:35 | 制造業“綠”發展 經濟社會轉型步... |
23:35 | 政策暖風頻吹 機器人產業迎強勁動... |
23:35 | 上證科創板計算機主題指數明日發布... |
23:35 | 本周央行公開市場9460億元逆回購到... |
23:35 | 莫被各種花式“股神”迷了眼 |
23:35 | 以吸收合并開創資源整合新局面 新... |
23:35 | 月內超130家上市公司獲外資機構調... |
23:35 | “端午經濟”升溫 “健康”小粽子... |
23:35 | 公募降費進行時:超千只基金年管理... |
23:35 | 券商熱議新消費 資本同向掘新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