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孟珂
雖然年報披露已經結束,但監管層對上市公司關于年報的問詢仍在繼續。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截至5月24日,滬深北交易所年內已發布256份年報問詢函,其中,5月份以來的問詢函數量超過212份。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年報問詢函密集發布,是監管部門加強對上市公司監管、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重要舉措,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為投資者提供更為全面和準確的公司信息,幫助投資者識別潛在風險較高的公司,避免損失。同時,通過嚴格監管,敦促上市公司合規、合法經營,促進資本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推動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財務數據成為問詢重點
從問詢函的內容來看,監管層主要關注財務數據,比如,業績“變臉”、高額資產減值、部分財務指標異常、內部控制瑕疵以及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多方面。
德恒上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波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是盈利法人,財務數據自然是問詢的重點。其中,收入確認、成本分攤、資產減值、壞賬準備等都是容易被用來調節利潤的領域,又是財務問詢的重點。
在董忠云看來,監管機構對上市公司的年報進行詳細審查,并通過問詢函的形式,要求公司對財務數據、業務運營、內部控制等方面進行解釋和說明,強調了嚴格的信息披露標準和質量要求。
“注重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問詢函中特別關注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治理結構不完善、內部控制薄弱等問題,說明監管對于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通過敦促上市公司加強內部控制,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注重財務指標真實性,通過對年報中異常財務指標的問詢,監管機構向市場傳達了對財務造假零容忍的態度,強調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真實、準確的重要性。”董忠云說。
與往年相比,今年不僅交易所問詢企業的數量大幅提升,問詢內容也愈發細致,除了上述常規問詢外,還重點關注分紅情況。同時,對中介機構提出更高要求,問詢中要求審計機構重點核查審計意見是否合理。
比如,5月15日,深交所向綠通科技下發的年報問詢函顯示,要求綠通科技說明公司近三次利潤分配比例的確定依據及合理性,與歷史分紅情況是否存在差異等;5月11日,在深交所對*ST正邦下發的年報問詢函中顯示,要求*ST正邦請年審會計師說明認定公司2022年度審計報告中非標意見涉及事項的影響已消除的合理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論證說明2023年度出具審計意見所依據的審計證據是否充分、恰當,是否審慎發表審計意見。
“上述年報問詢函的新特點有三方面,監管精細化、注重真實性、風險導向。”董忠云認為,嚴格的問詢監管對上市公司形成有效壓力,促使其改善內部管理、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從而實現上市公司和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
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內控體系
新“國九條”明確提出,“嚴格上市公司持續監管”“構建資本市場防假打假綜合懲防體系,嚴肅整治財務造假、資金占用等重點領域違法違規行為”。
北交所官網顯示,由于利爾達、昆工科技、凱大催化等上市公司存在業績預告、業績快報信息披露不準確且未及時修正的違規行為,公司業績修正幅度較大,個別公司還存在定期報告財務數據錯報的違規行為,北交所給予上述3家上市公司及相關責任主體通報批評的紀律處分。
定期報告、業績預告及業績快報是投資者充分了解上市公司生產經營及財務狀況、作出投資決策的重要信息來源與依據,其中財務數據的真實、準確、完整既是法定要求,同時也反映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和會計核算的質量與水平。業內人士表示,北交所對上市公司年報違規情形的監管處罰,是落實“兩強兩嚴”的體現,有助于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陳波表示,上市公司股東人數多,除控股股東以外,股東平均持股比例低。中小股東通過年報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督的動力和能力都比較弱,監督的方式不多,監督的效果較弱。反之,交易所具備充分的權力、能力和人力。交易所的年報問詢工作,對于督促上市公司提高年報質量,會起到非常直接和重要的作用。
談及未來上市公司還應在哪些方面練好內功?董忠云表示,以更好地適應當前的監管趨勢,一方面,上市公司需持續提高信息披露質量,確保財務報告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對財務數據進行詳盡披露,對異常指標提供合理解釋,對新業務、新領域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和披露;另一方面,繼續加強公司治理,完善內部控制體系,提高決策透明度和效率,確保公司運營合規,建立和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及時識別和有效控制潛在風險。
23:35 | 債市“科技板”發力顯效總規模逾28... |
23:35 | 監管“零容忍”不容“看門人”再裝... |
23:35 | 制造業“綠”發展 經濟社會轉型步... |
23:35 | 政策暖風頻吹 機器人產業迎強勁動... |
23:35 | 上證科創板計算機主題指數明日發布... |
23:35 | 本周央行公開市場9460億元逆回購到... |
23:35 | 莫被各種花式“股神”迷了眼 |
23:35 | 以吸收合并開創資源整合新局面 新... |
23:35 | 月內超130家上市公司獲外資機構調... |
23:35 | “端午經濟”升溫 “健康”小粽子... |
23:35 | 公募降費進行時:超千只基金年管理... |
23:35 | 券商熱議新消費 資本同向掘新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