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僖
6月6日,國內碳纖維領軍企業光威復材“四年磨一劍”的重點項目——內蒙古光威碳纖維產業化項目(簡稱“內蒙古光威項目”或“包頭項目”)一期正式投產。
光威復材內蒙古光威項目一期正式建成投產 王僖/攝
根據光威復材當晚發布的公告,內蒙古光威項目計劃總投資21億元,實現年產高性能碳纖維1萬噸,其中,項目一期建設年產4000噸高性能碳纖維產能,主要生產高性能和低成本兼具、滿足民用工業領域的碳纖維產品。
光威復材董事長盧釗鈞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碳纖維為核心,實現全產業鏈發展是光威復材的整體戰略,內蒙古光威項目則是公司瞄準高端應用、加碼民用碳纖維市場、進一步增強軍民協同發展的重要布局。”
成本優勢顯著
在近兩年國產碳纖維行業經歷短時間內從供不應求到供大于求、市場供需失衡的背景下,光威復材包頭項目的投產備受市場關注。
“包頭項目在2019年宣布產能規劃時,秉持‘量需而供、保證自用’的原則。”盧釗鈞說,盡管項目2020年開工建設后,行業競爭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公司緊抓碳纖維技術最前沿,完善自身全產業鏈布局,同時以應用端需求為牽引,盡快將民用領域碳纖維供應能力建設起來的初衷從未改變。
選擇將項目落在內蒙古包頭,最重要的考慮之一是降低能源成本。光威復材子公司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董事長叢宗杰對《證券日報》記者說,碳纖維生產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相比威海基地,包頭項目無論是用電還是用氣等方面的能源成本都要低很多。如此一來,就大大提升了該項目的成本競爭優勢。
6月6日上午,《證券日報》記者實地探訪內蒙古光威項目,在碳化1號車間,寬敞潔凈的廠房內,并沒有因規模龐大的產線上在進行低溫和高溫碳化原絲的生產,而有一絲悶熱感覺。“這與威海基地的部分早期產線形成鮮明對比。”叢宗杰介紹說,背后是因為內蒙古光威項目應用了最新的余熱回收利用等技術。
“威海碳纖維生產基地20多年來的經驗積累,幾乎都應用在包頭項目的建設上,同時威海基地因場地受限等原因無法改善的生產難點、痛點問題,也在包頭項目中進行了有效地規避和改善提升,也讓綠色發展理念充分融入到生產線全過程。”叢宗杰說。
此外,內蒙古光威項目的原絲和碳化生產線均由威海光威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研發制造,實現了原絲卷繞機、氧化爐、低溫碳化爐、高溫碳化爐、碳絲卷繞機等核心裝備完全自主保障。內蒙古光威項目目前已實現全線開車,生產線試運行以來已穩定運行150天以上,產品合格率達98%。
盧釗鈞表示:“后續二期6000噸的建設要先看一期的運行情況,一期已經把配套的基礎設施、附屬工程等建好了,項目二期建設主要是生產線的復制,比較簡單。”
做高端產品和高端市場
盡管項目建設初衷未改,但應用方向卻在建設過程中進行了優化調整,從過去主要為解決公司自身風電碳梁業務的大絲束碳纖維供應,向致力于高性能碳纖維研發與生產,面對的主要是壓力容器、碳碳復材、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等眾多碳纖維高端民品應用領域的客戶。
內蒙古光威項目展廳內展示了各種規格型號的碳纖維產品 王僖/攝
內蒙古光威項目展廳里,公司綜合展示了項目可生產的各種規格型號的產品,并以部分具體實物或模型的形式,展示出產品下游廣闊的應用空間。盧釗鈞說,針對現階段的行業競爭格局,公司觀察市場趨勢,重點就是要瞄準高端民用,主攻如C919大飛機、低空經濟、氫能源等應用領域布局市場。
“我們會堅定往產業鏈下游走,做好高端復合材料,形成差異化的市場定位,盡量不陷入低成本競爭的紅海里,當然,我們還是會努力持續降成本。”盧釗鈞如是說。據介紹,包頭市當地圍繞碳纖維應用端的產業鏈構建也正在加速中。
此外,叢宗杰介紹,相比于威海基地,包頭項目的產線及產能將可實現“兩個柔性”,即絲束柔性和產品柔性,柔性生產線可兼顧多系列產品。而包頭項目的順利投產,也讓公司得以從過去被動地“跟跑”,到后來實現與國際行業巨頭的“并跑”,進而實現依據市場需求的積極調整超越。
針對碳纖維行業目前面對的短期下滑和行業競爭白熱化的態勢,盧釗鈞說:“碳纖維行業有其固有的產業特點,我們相信行業需求的下滑是短暫的,行業會依靠自身產業發展規律得到恢復,未來碳纖維將會有更大的市場空間。”
(編輯 張昕 孫倩)
23:35 | 債市“科技板”發力顯效總規模逾28... |
23:35 | 監管“零容忍”不容“看門人”再裝... |
23:35 | 制造業“綠”發展 經濟社會轉型步... |
23:35 | 政策暖風頻吹 機器人產業迎強勁動... |
23:35 | 上證科創板計算機主題指數明日發布... |
23:35 | 本周央行公開市場9460億元逆回購到... |
23:35 | 莫被各種花式“股神”迷了眼 |
23:35 | 以吸收合并開創資源整合新局面 新... |
23:35 | 月內超130家上市公司獲外資機構調... |
23:35 | “端午經濟”升溫 “健康”小粽子... |
23:35 | 公募降費進行時:超千只基金年管理... |
23:35 | 券商熱議新消費 資本同向掘新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