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市保險公司2019年年報可見,“科技”成為關鍵詞。
科技正在重塑保險業的經營形態。在前臺,場景化、平臺化的保險產品和服務不斷涌現和快速增長;在中臺,投保無紙化、審核自動化等技術應用改變著保險行業理賠方式;在后臺,科技手段識別反欺詐行為,管控道德風險,提升了承保理賠等環節的風險識別和防控能力。
保險業的發展環境悄然生變,現代科技到底如何與傳統保險融合?
“確立競爭優勢的時間已不多”
對于科技賦能保險業,新華保險首席執行官、總裁李全認為,“三個方面值得深思”:“融入銷售和管理鏈條,成為大后臺支撐;逐步探索數字化品牌,應對人群的重度數字化趨勢;通過客戶數字化管理,實現綜合經營。”這是因為,新技術已催生大量新業態,數據已成為時代發展最重要的基礎設施。
不僅如此,在結構化變革層面,客戶結構、隊伍結構亦在日新月異。
李全續稱,“一方面客戶結構變化是一個重要變量,崛起的大眾富裕階層對健康保障和財富管理的需求更加旺盛,日益增長的銀發階層對養老、健康的剛性需求不斷提升,不斷成長的年輕群體保障缺口日益擴大且購買行為更為多樣化。另一方面,隊伍結構變化是即將面臨的挑戰,如何提升年輕群體占比,提升長期留存人員比例,推動現有隊伍運用科技手段等,都是未來長期要面臨的內在變革壓力。”
這將使得保險業的競爭更加激烈。這種競爭不僅來自行業內,更來自行業外。
中國人保董事長繆建民強調,“市場生態持續演變,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國內互聯網平臺公司憑借技術和流量優勢,從資產配置、消費購物、社交、通信等基本需求出發,打造專屬生態,高筑客戶壁壘,拉大技術代差,形成對傳統保險公司的降維打擊。面對市場變局,中國人保將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加快調整優化制度、組織、流程和技術,在變局中培育塑造集團發展新優勢。”
科技轉型關鍵之年
在新一輪競爭中,上市保險公司何去何從?
中國平安在2019年年報中明確表示,2020年是公司“金融+科技”、“金融+生態”轉型深化的關鍵之年,將抓住科技創新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年報期內,中國平安科技專利申請數較年初增加9112項。
中國人壽表示,未來,公司將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服務平臺融合,推動運營服務向集約化、智能化、生態化轉型升級。
2019年,中國人壽啟動“科技國壽”建設三年行動。以銷售模式為例,2019年,其線上獲客同比提升47%,線上增員占比達70%,線上培訓新人超490萬人次;面向銷售隊伍智能推薦客戶超6000萬人次,推薦客戶的長險出單率提升5倍。
科技的發展需要與之適應的戰略、體制機制和人才隊伍的支撐。中國人保在2019年年報中表示,公司要加快推進集團研發中心建設,謀劃推動集團科技體制改革,構建適應數字化戰略需求的體制機制和人才隊伍,加強北中心、人保云、新骨干網、各子公司核心業務系統改造等核心任務進度和質量管理;啟動集團科技創新圖譜編制,加快推動客戶旅程梳理優化項目,統籌規劃10項創新應用場景,加快新技術集成應用。
更為重要的是,科技為一線部門和員工賦能。中國太保表示,2020年,轉型2.0進入全面沖刺階段,中國太保要進一步探索利用“數字工廠”將市場需求快速轉化為解決方案,優化敏捷響應機制,為一線部門賦能,讓創新科技真正成為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支撐。
誠然,科技在上市保險公司中的戰略地位將進一步提高。
2019年,新華已經確立了以壽險業務為主體,以財富管理、康養產業為兩翼,以科技賦能為支撐的“1+2+1”戰略。2020年,其還要提升科技賦能在公司戰略中的地位,推動公司從“線下人工服務”轉向“線上線下融合服務”,從“保單管理”向“客戶經營”轉變,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產品創新、產品管理及產品營銷能力。
但要強調的是,金融科技化是大勢所趨,雖然行業不乏“戰略”和“工程”,但也會出現規劃很“豐滿”,落實和效果很“骨感”的情況。
在“第十四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中國人壽副總裁阮琦曾指出,“對于所謂的先進技術,不是在某一點上運用這項新技術,而是在面上快速運用這項技術,這樣的企業才能走在時代的前列。企業對技術的布局,一定要跳出技術,從信息化本原的層面進行布局,才能走得更遠。”
23:35 | 債市“科技板”發力顯效總規模逾28... |
23:35 | 監管“零容忍”不容“看門人”再裝... |
23:35 | 制造業“綠”發展 經濟社會轉型步... |
23:35 | 政策暖風頻吹 機器人產業迎強勁動... |
23:35 | 上證科創板計算機主題指數明日發布... |
23:35 | 本周央行公開市場9460億元逆回購到... |
23:35 | 莫被各種花式“股神”迷了眼 |
23:35 | 以吸收合并開創資源整合新局面 新... |
23:35 | 月內超130家上市公司獲外資機構調... |
23:35 | “端午經濟”升溫 “健康”小粽子... |
23:35 | 公募降費進行時:超千只基金年管理... |
23:35 | 券商熱議新消費 資本同向掘新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