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來,A股上市的新股無一破發,多只新股單簽盈利超過萬元。此前新股頻頻破發的情況已有所緩解,發行市盈率有所回落,超募現象大為減少,“市場之手”發揮著作用,新股定價趨于合理,上市表現也更為理性。
今年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新股上市表現不佳,破發成為常事,尤其是注冊發行的新股,不少在首日錄得20%、30%的跌幅,下跌最嚴重的日內浮虧超過60%,“打新神話”不再,部分投資者打起了“退堂鼓”。之所以頻頻破發,和新股過高的定價有關,部分報價機構對二級市場變化缺乏預期和調整,未及時調整報價策略。以科創板為例,今年發行價超過100元的新股共5只,發行市盈率超100倍的新股共11只。
進入5月,新股市場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發行市盈率明顯降低,新股發行節奏有所放緩,新股定價趨于理性,大幅超募的情況得到緩解。5月以來首發上市新股的發行價中值為14.09元,首發市盈率中值為22.99倍。這和市場自身調節不無關系。正是新股破發常態化與新股棄購,傳遞到新股定價環節,讓“三高”發行(高發行價、高發行市盈率、超高募集資金)回落,讓報價者主動調節定價策略,更加謹慎和理性地詢價、報價,IPO定價由博弈行為轉變為對新股真實價值的判斷,“市場之手”讓注冊制下的新股定價更加均衡和充分,以更好地發揮價格信號在資源配置中的“指揮棒”作用,降低新經濟企業上市融資的交易成本,提高新經濟企業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要素資源向新經濟領域加快集聚。
那么,新股破發減少是否意味著又可以“無腦打新”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打新不是一件無風險的事情,注冊制持續推進的背景下,新股供給持續增加,稀缺性有所下降,新股基本面的好壞是決定企業上市后表現的關鍵因素,價值判斷已成為一門必修課。“新股不敗”的思維定式不再可取,打新要從“逢新必打”向“優選個股”的策略轉變,投資者要對上市企業有充分的了解和認知,再來判斷是否打新,既要注意個股估值與成長是否相匹配,還要從新股所在行業、行業地位、經營狀況等多角度進行分析,對于不看好的新股,可以選擇不參與,而不是先“閉眼打新”而后“違規棄購”,這會既影響自身打新資格,也對新股發行秩序造成負面影響。
00:09 | 電競賽事持續火熱 產業鏈加速破圈 |
00:09 | 4月份乘用車市場零售同比增長14.5%... |
00:09 | 控股股東積極包攬定增 助推上市公... |
00:09 | 技術驅動、政策引領、市場響應 換... |
00:09 | 股權信托新規落地首月:三單創新項... |
00:09 | 創新藥賽道景氣度有望延續——專訪... |
00:09 | 在小紅書“種草”:銀行定義零售業... |
00:09 | 上市公司一季報展現經濟勇毅前行 |
00:09 | 三個不確定性讓美聯儲進退維谷 |
00:09 | 未盈利上市公司緣何堅持研發“上強... |
00:09 | 發揮好并購重組的關鍵作用 |
00:04 | 期貨業兩大新規有望年內落地 行業...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