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14日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有充足的政策空間來應對經濟可能遇到的困難,未來2-3年經濟有望實現“軟著陸”,不會出現斷崖式回落。同時,供給側改革使生產效率明顯提升、內生動能增強,人口素質紅利支撐高端制造業崛起、結構轉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經濟驅動力轉向需求端,城市群進程為經濟中高增速提供空間,這四方面因素支撐我國經濟轉型和長期發展。
對短期困難已有充分預期
花長春分析,全球“朱格拉周期”逐步接近尾聲,經濟增速總體會有所放緩,會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國外需帶來壓力。同時,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制造業業績增速在二三季度會有壓力,這些短期困難已有充分預期。
首先,全球經濟仍有較強韌性。美國經濟增速高點已過,但家庭部門資產負債表比較健康,基建投資仍有明顯空間,未來1-2年經濟增速有望在2%以上。德國、日本經濟產能利用率較高,有望維持相對平穩。
其次,我國房地產投資增速的放緩是漸進式的,不會斷崖式下降。2019年以來,整體開工的景氣度較高。房地產新開工雖會逐漸回落,但竣工速度將會加快,可以支撐未來1-2年的建筑活動。
再次,我國金融周期雖仍延續回落,但斜率明顯放緩。自2016年金融周期開始回落以來,產生了一些風險,有關部門及時調整政策,未來一段時間的回落有望比較平穩。
“我國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間來應對未來經濟可能遇到的困難。當前宏觀杠桿已經企穩,金融去杠桿取得明顯進展。”花長春說。
經濟轉型和長期發展有支撐
對于我國經濟轉型和長期發展的前景,花長春持樂觀看法:
第一,供給側改革使得生產效率明顯提升、內生動能增強。2007年以來,經濟經歷了長期趨勢和中周期同時向下的深刻調整過程。在這段時間里,先是水泥、部分中游設備制造等行業自發去產能,后有政府主導對鋼鐵、煤炭、有色等行業的供給側去產能改革。2014年以來,高新技術產業如人工智能、機器人、新能源、通信設備、物聯網、大數據等高速發展,目前已初具規模。這些都帶動整個經濟生產效率的提升。
第二,人口素質紅利支撐高端制造業崛起、結構轉型。一方面,我國人口受教育程度過去20年明顯上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96年的8.5年上升到現在的10.3年。而且,按照“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將增至10.8年,年均增長率為1.1%左右。另一方面,當前我國工程師數量超過120萬,而且每年有150多萬理工科畢業生加入就業大軍,這在全球是絕無僅有的。我國人口素質紅利是高端制造業崛起和經濟結構轉型的必要條件之一。人口素質紅利疊加研發大投入和知識產權保護,將成就高端制造業高速增長。
第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經濟驅動力轉向需求端,有利于中國經濟轉型。對應信息技術革命驅動的需求端變化,“新經濟”有別于傳統經濟的特征是數據成為重要生產要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極大地提高了數據處理效率,使海量、非結構化的數據清洗、分析和使用成為可能。企業不但可以通過數據分析發現用戶需求、提高生產效率,更重要的是數據處理結果本身可以作為產品或服務提供給用戶,從而開展以個人用戶為中心的商業模式創新。企業獲得數據的規模和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規模等。中國擁有規模巨大、通訊網絡高速普及且需求層次不斷提升和多元化的市場,這將極大地驅動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各個環節企業向中國靠近。中國在產業遷移過程方面將具有獨特優勢。從全球來看,在本國、本地區缺乏市場縱深的情況下,產業會轉移至需求更加旺盛、技術進步集聚效應和網絡效應更強的區域。半導體生產規模效應以及中國龐大需求對于全球半導體產業將產生巨大吸引力。
第四,城市群進程為經濟中高增速提供空間。我國已形成初具規模的五大國家級城市群——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以及成渝城市群。這五大城市群以占全國10%左右的土地面積、近40%人口生產了近60%的GDP,區域里重點高校占比近70%,成為新時期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
23:35 | 債市“科技板”發力顯效總規模逾28... |
23:35 | 監管“零容忍”不容“看門人”再裝... |
23:35 | 制造業“綠”發展 經濟社會轉型步... |
23:35 | 政策暖風頻吹 機器人產業迎強勁動... |
23:35 | 上證科創板計算機主題指數明日發布... |
23:35 | 本周央行公開市場9460億元逆回購到... |
23:35 | 莫被各種花式“股神”迷了眼 |
23:35 | 以吸收合并開創資源整合新局面 新... |
23:35 | 月內超130家上市公司獲外資機構調... |
23:35 | “端午經濟”升溫 “健康”小粽子... |
23:35 | 公募降費進行時:超千只基金年管理... |
23:35 | 券商熱議新消費 資本同向掘新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