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鵬
據Wind資訊統計,隨著國家電網有限公司2025年度第八期超短期融資券發行上市,年內新增大額(發行規模在百億元及以上,以實際發行規模計)產業債項目累計達21單,相較去年同期翻番,發行規模合計達3110億元。
這是當前產業債市場發行熱度高漲的生動寫照。今年以來,得益于政策層面的大力扶持與市場需求持續旺盛等多重利好因素驅動,產業債發行總量保持穩健增長態勢。值得關注的是,其對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顯著增強——資金持續向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建領域以及智慧城市、新基建等新興城市發展方向傾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底盤”筑牢資金保障。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產業債對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發展的定向支持,既是穩增長政策的重要抓手,也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直接體現。展望未來,在政策持續發力和市場機制不斷健全的背景下,產業債發行和凈融資有望保持較高規模,并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培育經濟新動能等方面發揮更關鍵作用。
交易所市場表現亮眼
今年以來,產業債發行延續去年活躍態勢,總體規模穩步增長。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目前,年內已有4309只產業債成功發行(含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發行規模合計達4.11萬億元,發行數量及規模同比分別增長10.57%和1.6%。
盡管整體規模漲幅相對溫和,但大額項目爆發式增長成為亮點。其中,國家電網有限公司2025年度第十九期中期票據以500億元的發行規模強勢登頂,刷新自2022年以來產業債融資規模紀錄。
與此同時,交易所市場表現尤為亮眼。數據顯示,上述4309只產業債中,有1206只選擇在交易所市場發行,發行規模突破萬億元大關,數量與規模分別同比增長45.13%和30.31%,成為產業債發行的新增長極。
在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看來,這與政策支持持續加碼緊密相關。例如中國證監會在2025年1月13日召開的系統工作會議上,將“提高產業債融資比重,加快REITs市場建設”列為重點任務,為產業債市場擴容提供了清晰政策導向和制度保障。
此外,產業債對經濟重點領域的資金引導效能顯著提升。以年內21單大額產業債項目為例,其中,12單來自公用事業領域,聚焦電網升級、城市水務等民生基建;2單來自能源領域,重點支持風光電儲一體化項目;2單投向工業領域,用于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建設,這既體現了對“兩新一重”建設的傾斜,也反映出對產業升級的關注,凸顯了產業債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的精準性與有效性。
中證鵬元研發部高級研究員李席豐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產業債的發行通常涉及有明確發展方向的產業和企業,通過支持關鍵領域發展,有助于培育新質生產力,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投資端堵點尚待破解
事實上,長期以來,部分投資機構對產業債發行的關注度不高、信任度不夠、認購意愿不強,導致產業債發行成本相對較高,甚至有時被“一刀切”地無法納入相關機構的投資“白名單”。
數據顯示,上述4309只產業債產品中,有2587只產品披露了認購倍數,平均值僅為1.016倍,有659只產品的認購倍數不到1倍。
葉銀丹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銀行在產業債的購買中占主導地位,投資者對產業債的多樣化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滿足。投資者結構單一使得產業債市場缺乏足夠的流動性,進而會限制產業債的價格發現機制和交易活躍度,從而影響產業債作為融資工具的效能。此外,銀行主導的投資者結構可能導致市場上的投資價格偏低,從而導致企業融資成本的上升。
由此可見,若要進一步釋放產業債服務實體經濟的潛力,不僅需在發行端優化政策支持與市場機制,更需打通投資端堵點,讓投資者“看得懂”產業債的價值邏輯,從而提升市場參與度與資金配置效率,推動產業債市場實現供需兩端的良性互動。
在此過程中,監管已進行諸多嘗試。以上海證券交易所為例,近年來,其創設“交易所搭臺,市場主體唱戲”的服務模式,通過支持產業企業開展路演,引導債券發行人全面提升發行端及存續端的信息披露質量,以信披可信、可用為指引,建立有效的投融資對接,努力消除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投資者信心缺失、信用不認同等問題,引導投資者加強對產業債的關注,從而更好發揮債券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
展望未來,葉銀丹建議,還可以通過稅收優惠、放寬投資限制等方式鼓勵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參與。同時,可以加強與境外投資者的合作,進一步推動產業債的國際化,吸引更多境外資金流入國內市場。此外,為了適應不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產業債市場應加強創新,推出不同風險和收益的債券產品。例如,可以推出基于行業或地區的分級債券產品,以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
23:49 | 小米創下史上最強單季度業績 推進... |
23:49 | 十大舉措促四川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 |
23:48 | 拼多多一季度實現營收957億元 |
23:48 | 禾邁股份簽訂10億元戶用光伏合作協... |
23:48 | 快手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0.9% AI加... |
23:48 | 直擊中微公司業績說明會:研發投入... |
23:48 | 資源為盾、技術為矛、產業為基 洛... |
23:48 |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未來的汽車... |
23:48 | 廣聯航空擬控股天津躍峰 搶抓商業... |
23:48 | 礦企“出海”并購意義大 |
23:48 | 公募基金總規模首次突破33萬億元 |
23:48 | 4月份券商ETF業務誰最強? 中信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