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是經濟中技術應用層級的提升和普及。技術創新的重點不在于研發,而在于應用。技術創新不會自動發生,技術退化和技術創新相伴相生,技術創新的發展需要諸多條件。中國當前尤其要注意壟斷提高對技術創新的拖曳影響,并以開放“抓手”應對之。
警惕技術“逆升級”
現實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技術停滯,甚至某種程度上的技術倒退,是不鮮見的。經濟轉型時期由于微觀經營主體的壓力感加大,市場經濟體制變革中造成的技術應用條件變化,或使得技術創新進展緩慢甚至停滯。
壟斷是當代現實經濟生活技術創新的最大阻滯因素。壟斷者憑借其市場地位,對新技術應用速度通常較為緩慢。有人認為壟斷機構具有系統性的研發能力,因而實際上能夠更快地促進技術進步。實際上,壟斷者對技術創新的阻滯,主要體現在應用積極性方面,而不是研究開發方面。壟斷者開展研發的動力雖強勁,但并不關心是否能夠得到迅速應用,相反最關心的是:我的研發是否阻止了對手的技術開發和升級——先占據技術路線,逼迫競爭對手另辟蹊徑或支付高額專利費用。
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產業普遍進入成熟期,產業周期變化帶來市場集中度的提高,市場結構的這種變化意味著壟斷程度的提升。市場集中度提升過程中,也增加了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困難感,使得企業對資本投資的愿望下降,從而降低技術升級進程;另一方面,壟斷的持續上升,將慢慢地使技術應用的市場場景發生變化。在市場中越來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領先企業,在感受到其自身的控制地位后,將開始考慮沉淀成本和原先投資的回收問題,這正是造成百年前倫敦在街道照明上不愿用電燈取代煤氣燈的原因。由壟斷造成的技術應用停滯,是政策補貼無法改變的,因為補貼不可能完全彌補沉淀成本,否則將造成實際的政府接手落后投資形成資產的事實,決策者必須深刻認識到這一點。
除了對壟斷之于技術創新影響保持高度關注外,中國還需要重視產業技術創新間的協調性。發達國家至今未走出危機陰影,世界經濟增長前景放緩,各國普遍面臨下行壓力,國際競爭烈度上升、非常規手段應用場景增多。國際經濟環境這種變化,使得中國深刻體會到了某些關鍵領域、重點領域技術升級的緊迫感和必要性,如芯片等半導體產業。然而,某一產業的升級需要配套產業的協調跟進,配套體系完善需要切實推進產業整體生態體系的建設,單一設立核心產業的引導基金是遠遠不夠的,政府設立的產業引導基金需要有產業生態體系的全局投資視野。
競爭推動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內容和核心組成部分,沒有技術含量增加的產品升級不會是真正的產業升級,更談不上“換代”,而構成發展和市場競爭鴻溝的“換代”,實際上就是技術層級跳躍。
從根源上看,技術創新之所以能成為經濟行為主體的主動行為,是競爭推動的結果!當前中國經濟處在轉型階段,經濟自由和經營收益是有制度保障的,對技術創新有阻礙作用的主要是行業壟斷、資源配置不均等。這些過去經濟快速擴張時期形成的經濟結果,對后續的市場競爭形式發生了影響,或對技術創新產生拖曳影響。從個體理性的角度,伴隨壟斷提高帶來的市場地位提升,新投資速度或下降;技術投資也是風險較高的經營行為,需要全社會有合理的風險分擔和資源配置機制,比如金融的鼓勵性政策等,實際上科創板就是一個很好的促進經濟科技創新的市場資源配置協調機制。
市場集中度的提升,不可避免帶來壟斷程度的提高,這會改變競爭的形式,經濟行為個體會更傾向于采取非技術競爭的手段,而這又是中國經濟轉型時期不可避免的現象。當今世界各國普遍推行“反不當競爭”,因此完全壟斷的市場地位是極少出現的,更為普遍的情況是壟斷競爭;在壟斷競爭的場景下,競爭對手的行為決定了經濟行為主體的應對形式。
顯然,中外經濟中的技術差距還是客觀存在的,開放使中國經濟行為主體直接面臨國際競爭,必然面臨海外對手的技術優勢,直接使得中國經濟中的經營者不得不提高技術應用層級,因而對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有著更直接的推動作用。就中國經濟當前的技術創新而言,對其發展最有可能產生阻滯影響的是——市場集中度提升帶來的壟斷提高,而進一步開放正是消弭這一影響的直接對沖手段。政策上要鼓勵企業走出去,這更能激發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主動作為;對微觀經營個體企業來說,技術領先是其樹立國際戰略的重要基礎。
23:49 | 小米創下史上最強單季度業績 推進... |
23:49 | 十大舉措促四川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 |
23:48 | 拼多多一季度實現營收957億元 |
23:48 | 禾邁股份簽訂10億元戶用光伏合作協... |
23:48 | 快手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0.9% AI加... |
23:48 | 直擊中微公司業績說明會:研發投入... |
23:48 | 資源為盾、技術為矛、產業為基 洛... |
23:48 |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未來的汽車... |
23:48 | 廣聯航空擬控股天津躍峰 搶抓商業... |
23:48 | 礦企“出海”并購意義大 |
23:48 | 公募基金總規模首次突破33萬億元 |
23:48 | 4月份券商ETF業務誰最強? 中信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